虽然推荐程序、考核标准等具体实施方案仍在研究制定中,但北大已决定明年自主招生时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试点实施“校长推荐制”。据北大招生办介绍,“校长推荐制”将不仅仅只限于示范高中,这意味着明年自主招生时,高中校长都有机会向北大推荐优秀毕业生。校长推荐只是“入门”,得到推荐的学生是否可以享受录取优惠,还需通过北大专家的考核。(9月7日《北京日报》)
其实,决定明年自主招生时试点实施校长推荐制的不单是北大;去年11月,清华大学与部分重点中学校长座谈时,中学校长们建议清华大学拿出名额招收“奇才”和“怪才”学生,清华大学就积极回应中学校长们,表示清华大学有望增加特别推荐环节,由各校校长推荐优秀生或特长生。
应该说,高校自主招生实施校长推荐制也是高校与中学之间的一种有益互动,中学校长对学生素质确实具有相当的发言权。但笔者注意到,公众舆论对此并不买账—有人认为,“校长推荐很可能造假”;还有人担心学校为了升学率不会把秀学生推荐上北大。这些质疑不无道理。现在,高考(论坛)加分政策俨然成为某些权贵的“专利”,高校自主招生丑闻频出。在这种背景下,校长推荐的公信度令人担忧。如果相关配套措施不能同步跟进,大学招生自主权与中学校长推荐权过大,很容易造成招生不公。因此,校长推荐制的实施不可操之过急。
今年媒体曝光的浙江与重庆两地的高考加分丑闻自不必赘言。去年汶川灾区校长推荐自己的儿子免试上复旦大学,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此外,清华大学去年降分录取天才作家蒋方舟也受到了舆论的质疑。尽管清华大学 2008年的自主招生简章说明:“特别优秀招生人选”,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同意,可以享有更加优惠的录取政策。但是以“分数论英雄”,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高考录取规则并没有改变。在录取规则相对单一的语境下,大学独立行使自主招生权,降分录取蒋方舟引起舆论质疑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如果北京大学贸然启动“校长推荐制”,凭中学校长的推荐意见就可以录取学生,对既有高考招生规则将是一种挑战,很难说会避免徇私枉法、滥用推荐权等情况。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可能出现招生腐败就全盘否定“校长推荐制”的积极意义,但显然,我们绝对不能一味夸大“校长推荐制”的好处。尽管“唯分数论”的高考招生体制掣肘了自主招生制度,但是“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这种“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可能会扼杀特殊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制度语境下,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权力寻租的空间越小。如果高考招生自主权过大,校长推荐权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校长推荐制可能成为弄虚作假、权力变现的工具,这样无疑会剥夺很多学生的高考录取公平权利。
因此,所谓的”校长推荐制“只是传递了高考招生改革的新信息,高考招生制度到底怎么改,则值得探讨与深思。透过北大自主招生试点校长推荐制,有关方面一方面要反思当前“以分数论英雄”招生体制的弊端,在条件成熟时逐步考虑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利,让更多素质全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推荐制度,完善校长推荐程序,把自主招生程序放到阳光下暴晒,确保自主招生程序透明、公正,确保校长谨慎行使推荐权。如果自主招生与校长推荐诚信被社会逐步认可,“校长推荐制”也会成为平常事。否则,校长推荐制应该暂缓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