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浏览 7

作文试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这个作文题目审题难度不大,一是作文题目对这个题目有所解说,有所提示;二是这个作文题目比较平易近人,有关“自然”的作文平时都有训练,考生没有陌生感。这样命制高考作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为难考生,也让考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能真实地考出考生的水平,也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可以说,这个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重庆高考作文对“人”的关注这个传统,如2004年“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2005年“筷子”(小作文)、“自嘲”(大作文),2006年大作文“走与停”,2007年“酸甜苦辣说高考”等,都与人生的发展历史过程有关系,特别是人的成长过程。而2008年“在自然中生活”更贴近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非常具有开放性,也提出未来生活的愿景。因此,2008年重庆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是一个较好的题目。

  要写好这个作文,关键是对题目中“自然”一词的理解,即要从题目所提示的有关“自然”的三个解释中选择一个义项来构思作文。当然,无论选择哪个义项来写作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写①可从环保写起,通过写它给予人类的恩赐来赞美大自然的伟大,继而写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自然破坏的种种行径,号召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我们的地球。如写②可从对青少年的培养角度立意,家长、学校对青少年过多地束缚,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我们不应对青少年过多地束缚,要敢于放手,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温室是培育不出参天大树的。从这个角度写起,考生更有话可说;这个角度属大众角度。如写③难度较大,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但是,也更容易出彩。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则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当然,考场上写作时,看到这个作文题目,考生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环保的角度入手来写作,论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主题。文章如果这样写,当然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这样写就比较容易写成大众作文,缺乏创新的东西,作文不容易得到高分。但是,如果我们根据作文题目中关于“自然”的提示,“自然”不仅是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理所当然”“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等义,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立意,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从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去勉强自己;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角度来说,人际关系要顺其自然,不能掺杂更多的其他因素,等等。这样来构思作文,就显得较有新意。

  这个作文题目,看上去简单,要拿高分却很难。一是很多考生可能条件反射,自然而然地从环保的角度入手,造成撞车,引来阅卷教师的审美疲劳;二是对“自然”一词的理解不到位,或者文章写作重点放得不对,导致跑题。就本题来说,选好“自然”的含义确立一个有深意的主题是前提,而“生活”却是文章的重点,写作成功的关键。不管选择哪一个义项写作,都应该表达某一种感悟、观念或思想,意在诠释“生活”这一动词的内涵,因为这里的“生活”应该有经历与感悟、过程与结果的双层含义,同时,这种思想观念也是文章的聚焦点,是显示作文境界高低的关键,不然,作文便易陷入血肉有余而筋骨不足的现象。如果作文不写自己、不写生活,而是把重点放在古人、环境上,作文就会跑题。因为这个作文题目要求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要求写出考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多地“关照”考生自己。因此,这个作文题目也特别强调写真情实感,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去理性思辨。

  提供类似的作文题如下,以供考生参考: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走向来看,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是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以及真实的认识和独特体验。作文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水平和知识层次,让学生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话可说。今年重庆卷的作文题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所举例的作文题也是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怎样做到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写作此类题目时,可以想一想:

  (1)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用简练的词语回答。比如:和谐、宽容、友善。

  (2)把你回答的词语,扩展成一个句子。比如:对大自然的苛求,绝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休止地攫取掠夺,丧失人性的物欲追求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因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罗胤)

  满分佳作

  在自然中生活重庆学生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否你总幻想着乘一叶小楫轻舟,在半人高的荷叶中穿行。让双手优雅地抚过带着露珠的莲蓬,深吸一口,那股清香便已让你沉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否你总向往着能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漫步于松林中,泉水叮咚是内心的旋律,诗情画意的时间在此刻为你停留。

  而残酷的现实总将你从梦想中唤醒,你身陷于这喧嚣的都市中,何处才是自然?但不必惆怅更不必悲戚,闭上双眼,听听灵魂的声音。城市的躯壳挡不住向往自然的心,只要有了一颗善感而自然的心,这个城市便会披上一层茸茸的绿意。

  清晨,走在路上。岸边的柳树,在风中轻轻地抚摸着微微颤动的水面,却没有一毫柳絮的飘飞,大概他们早已在春风中飞尽了吧。在匆忙的脚步中,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生命中的美好。为何不抬头望望天边呢?柔美的朝霞是仙女遗落的霓裳,金色的阳光正透过薄雾向你微笑。阳光打着卷,慵懒地躺在树叶上,让那翠绿的血液闪着诱人的光。刹那间,都市在你眼中融化了,一栋栋高楼仿佛成为了热带雨林中的棵棵参天大树,耳旁不绝的车鸣变成了鸟儿的悦耳歌唱。你在参天古木中漫步,而阳光轻轻把你围绕。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刹那的感动。

  连绵不绝的雨丝让计划好的周末泡了汤,你靠在窗边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这时一颗调皮的雨珠从它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逃了出来,在你手臂上溅起一朵晶莹的小花,你抬起头望着烟雨朦胧,恍惚间如置身于江南小巷中,撑着油纸伞默默前行。走过一片池塘,雨连成了线,在水面上打出一个又一个圆圈;一只小小的青蛙坐在荷叶上,静静地看着这生命的流逝。多情的流水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风拂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突然就觉得心中一片开阔,这自然中的生活,如此美好!虽然你仍身在这都市里,但你的心又在大自然里做了一次深呼吸。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颗诗意的心。

  把自然收藏于胸,这个都市里便处处弥漫了自然的呼吸。

  【点评】

  这个作文题目生活化味很浓,要求考生从自己的生活感悟出发来写作。本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本文取材于考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立足于自我感怀,所选材料都来自考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且情景渲染细腻真切。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景物描写活灵活现,将作者的感情、体验融入其中。“多情的流水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风拂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读着这样的文字,也随着作者一起体验到了在大自然生活的绿意。

  文章写了两个生活场景:一是清晨,走在路上,将眼中所见之自然美景,与现实生活中的都市生活进行对比,诠释了“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刹那的感动”的内涵;一是周末,下雨靠在窗边看雨中景色,感悟到了“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颗诗意的心”的话题内涵。两幅精美的画面,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这两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场景,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观念——只要有了一颗善感而自然的心,这个城市便会披上一层茸茸的绿意,从而扣住题目,使文章中心鲜明。(罗胤)

  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

  游走在生活里,我们都是跋涉不辍的旅人:前方有我们为之心怡的归宿,身后亦是一片花草葱茏的往昔。而的姿态莫过于任生活的零碎如风般自然而来,又让过往似云一样自然而散;唯有如斯,方能守得云开月明,待到春暖花开。

  撑一把油纸伞,手扶被岁月无情斑驳得破碎不堪的城墙,我于青苔满径中寻找他的痕迹。直至江南的烟雨濛濛模糊了双眼,我似是见他自杨柳依依中款款走来,神情自若。

  论诗情、才情,他足以令后人仰望;况他有忠君报国之心,又有远大的抱负,断是想破脑袋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止他成为一朝将相。

  可生活并不是一汪平静得泛不起丝毫涟漪的水。它是那自然中一股奔流不息的泉,注定有那么一些浪花被遗落,或天涯,或海角。

  乌台诗案,彻底粉碎了他的梦。从此不得志,自此流离。他不悲亦不恼,默然承受不公与不平。

  偕夫人离去,他任这阴谋与污蔑如风般自然而来,捣碎了他的梦寐以求;又让这人生的转折似云般自然消散,甚至不留痕与诗中、词间。

  还记得那一次,路遇贬官南下的黄庭坚。师徒二人相叙,在道旁面摊吃面。面条粗粝涩口,难以下咽,黄庭坚放下碗筷,不住地唉声叹气,而他却极快地吃下,朗声道:“九三郎,难道你还要细细品尝它吗?”说罢大笑而去,留下若有所思的黄庭坚。

  所以,迎风于赤壁之下,我们见到的只是那一袭磊落青衫,以达观、顺世事于自然的姿态,一立就是千年。

  最爱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泛游西湖,即使政治失意,也不忘叹出一句千古绝唱,任心中的喜悦自然流落。亦醉心于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爱妻撒手,忍不住心底的忧伤难过,悲痛之情是压抑不住的,硬是让其宣泄纸上,令千年后的人儿也哀伤到九曲心肠最软处。一曲《水调歌头》也是摇曳心情:不端兄长的架子,对弟弟被拖累的愧疚淋漓地表达,真情自然流露。

  世人独爱苏轼之词,我亦然。但更令我倾心的是他于事于情中任生活的零碎如风般自然而来,似云般自然而散的姿态。他倾其一生诠释着在自然中生活该是怎样的潇洒与豪迈,又是怎样的情真与意切。

  愿自己终能成为这样的人,守得云开月明,待到春暖花开。

  【点评】

  本文属于典型的文化散文。“在自然中生活”是一个生活化很强的命题,文化散文似乎不适合写这种生活味极浓的命题。本文的成功,可以说是文化散文在写生活化作文题目方面一次成功的实证,它告诉我们文化散文也可以用来写生活化、体验化的作文。

  作者较完整地呈现了苏轼的人生经历,通过他的生活传达着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价值观,即达观待世,自然为人,我们方能守得云开月明,待到春暖花开。借古人古事来表达今人的观点,是文化散文的典型写法。(罗胤)

  全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清新自然,流畅有美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文章的联想十分丰富,从古到今,从他人到自己,信手拈来,巧妙地组织在自己的文章里,使文章内容丰富,大开大合,也显示了作者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写作能力。(罗胤)

  典型失误分析

  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

  “在自然中生活”,我的理解就是人不要受拘束,顺其自然地生活、成长,不会轻易地因为一个目标去特意地改变自己的目标、思想,改变自己的生活。

  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种树郭橐驼传》。课文中的郭橐驼所种的树或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有人效仿他,但没人能比得上。这是为什么呢?郭橐驼说:“我并不是能让树木活得长久,并且繁殖得多,只是能顺应树的自然生长规律,让它充分发展罢了,而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栽种时,根弯曲不能伸展,根周的土壤换成新的。爱惜树太用心,担心得太过分,更严重的还用手指甲划破树皮,检查是否成活,摇动它的树干来看土培得松还是紧,这样使树的天性一天天远去。虽说是爱护它,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它作对。”种树的方法使人们得到休养生息的方法。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的步伐非常优美,便不顾路途遥远,特地到那里去学步伐。那里的人走路确实与寿陵人不一样,并优美得多,他觉得不虚此行,打算好好地学。因此,他跟在人家后面模仿,但怎么学也学不会。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步伐,照邯郸人的步伐走路。结果,到头来不但邯郸人的步伐没学会,反而还把自己原来的步伐给忘了,不得不爬回寿陵去。从此“邯郸学步”就广为流传了。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因为一个目标而刻意地去改变自己,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来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模仿就是模仿,不但永远不可能成为真他,反而永远失去了真我,可悲呀!

  原来,树也与人一样,需要追求、爱护,更需要自由。或许,我什么树也做不了,人也不可能有来世。但是,今生今世,我希望自然真实地生活,有欲望,有追求,有思想,有目标,不需要去模仿别人,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目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只需要沿着我自己想要的生活前进。我就是我,没有过多的牵绊,没有过多的忧虑和担心,习惯成自然,在自然中快乐地生活。

  同学们,做回自己吧!不需要牵强地去学别人。在自然中生活,顺其自然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才会快乐地、健康地成长。

  【失分警示】

  文章从解释“在自然中生活”的含义开篇,点明中心观点。主体部分举课文《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种树和典故“邯郸学步”为例,阐明人要顺其自然地生活、成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写自己的愿望。文章最后再次明确观点,发出号召。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但遗憾的是,第一个事例叙述的角度不是很恰当,从而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个事例应该从树的角度来叙述,且只是叙述事例,缺乏对事例必要的分析,使事例与观点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有点割裂;文章是一篇议论文,但文体特征不明显,段落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过渡,只是事例的简单堆砌。此外,文章的语言还欠火候,还有点稚嫩,虽然流畅但缺乏美感,生动性不足。(罗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