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化学习成效
汪世英(师大附中高三学生,曾获物理竞赛二等奖,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培养学习兴趣是高效学习的一个准则。
主次分明——教材里关键的内容、核心的概念往往是小部分,通过严格的训练从而真正学到手,就能掌握其精髓,因此应该花大量时间仔细吃透教材。勤做练习——在大量的练习中要勤于思考,注意归纳总结。学会质疑——对书中不懂的地方,首先应该独立思考,从已获知识出发,借助联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生疑和解疑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培养能力。
王思齐(雅礼中学高三学生,曾在全国高中物理联赛中获奖,保送清华大学。)
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再好的人用的方法对你也只能是一个参考。
在平时的学习和应对高考过程中,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想一下子把能找到的题目全部做完后水平就会突飞猛进,因为每天做太多的题会使人厌烦并僵化思维。而且由于老师出题也来自有限的资料,如果提前都做过,回回考试打满分,给自己造成一种“天才”的假象,等真正碰到新题就会不知所措。去年物理复赛第6题乍一看是道旧题,十分简单,大家按着套路走下去,结果中了陷阱,甚至有一位看书最多的同学因此痛失一等奖,无奈只得参加高考。事后大家作了个总结:题目做得太多了。
每天都要有好心情,不要总是忧心忡忡,想一些“如果……,就……”。每当有人问起我“万一……”,我总是说“到时候再说吧”,这就是我的乐观态度。此外,在学习时不要打疲劳战,这样才能吃得下睡得着,考试不怯场,面试不紧张,“是金子自然会放光”。
姚金宇(雅礼中学高三学生,曾在信息学全国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
要清晰地探讨“如何学习”这个话题,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我觉得还是要从学习态度说起。“兴趣是的老师”,强调了兴趣在“学”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积极地甚至是充满热情地去学,这样才能学好。
其次,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和如何合作学习这两种重要的“战术手段”。在学习特别是竞赛学习中,要学会从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兼容并包”能够限度拓宽知识面。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氛围也很重要,这样就可以充分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大家在一起,遇到新问题一起讨论、及时总结,交流学习成果,不但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创新灵感,获得更大的进步。
重视功课的温习。背过英语单词的人都知道,不管你用多么巧妙的记忆法,如果长时间不接触,还是会忘记。这并非倡导死记硬背,而是强调时常温习的重要性。
精选书籍搞好自学
封格(师大附中高三学生,曾在化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我认为,在学习时应该抓住课堂所学,立足于课本。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以老师指定的辅导书为蓝本超前自学,标出疑问处,在课堂上寻求解答。高考的命题范围始终围绕课本,考点也大都出自课本,跟着老师走是的选择。精选书籍,强化迁移训练。相同内容的复习资料做好做透一本就可以了,以达到熟练掌握课本内容、了解各书各章重点的目的,若条件允许,其他同类书籍可广为涉猎,但至少先要做完一本。最不理智的行为是买许多内容相同的书,这一章节做一本,那一章节做一本,“蜻蜓点水”只会降低效率,事倍功半。
重视研读,适当批注。对于作为蓝本的辅导书,应一字一句扎扎实实地阅读。知识点部分建议结合教科书和上新课时所做的笔记阅读,这样有利于掌握。例题部分应该强调思维方式。对任何有心得、有补充的地方,要及时做好足够详细的注解,事后如有疑惑再来翻看这些注解,会有很大的启发。把握主干,及时温习。在复习时,应打破章节限制,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平时要重视功课的复习,一遍没有弄懂的内容,也许重读一遍就茅塞顿开了。此外要多问多学,真正的学习高手都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方法与技巧不可偏废
周宇晨(师大附中高三学生,因参加数学竞赛获得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我认为,要很好地解决一道数学题,必须找到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就是我们拿到题目后的一个整体思路,如解函数题有图象法解析几何里有参数法等,首先要明确题目考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个方面内容又该怎样去处理,一旦找到正确“方法”,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至于解数学题的方法,一部分是课堂上学的,另一部分则靠自己在做题过程中不断积累。
在解题过程中,技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数学是一门十分灵活的学科,各种数学技巧多种多样。在解题时,我们有时可能找对了方法,但会在一些处理技巧上遇到麻烦,不能顺利解答,甚至会反过来怀疑前面的思路。可见,熟练掌握各种技巧对解题大有帮助,这就需要平时大量练习。
多做习题,熟能生巧。曾有同学问我为什么拿到一道题后很快就知道怎样下手,我想这大概是做了成千上万道高考题和数百套竞赛试卷的缘故。另一方面,做题时自然会利用到各种数学公式,久而久之就将这些公式牢牢印在脑海中了,不需要刻意去背。
一定要提高计算能力。良好的计算能力不仅能避免差错,节约时间,更能弥补思维上的不足。有时大家做题,可能一时未想到方法,但如果计算能力过硬,一样可将问题解决。一些同学看到大计算量的题就不愿去做,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相反,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在参加数学考试时,很多同学感觉题目做不完,所以有必要在保证精准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解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