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上大学 希望不再是偶然发现

浏览 8

“罗彩霞事件”未平,“王俊亮事件”又起。那回发生在湖南邵东,这回发生在湖北孝昌。那回冒名顶替的王佳俊毕竟参加了高考(论坛),成绩比较差就是;这回的郑某干脆就还是个高二学生,连高考的面还没照。那回是王佳俊的镇委书记父亲王峥嵘操纵一切;这回就目前已知的情况看,就是王俊亮当时班主任的一个“暗示”,当然,郑家如何把“暗示”化为现实,必然还是要依靠权力的肆无忌惮。50岁的老郑是何方神圣,过几天自然揭晓。

冒名顶替读大学,一则已甚,其可再乎?偏偏马上就有了第二起。就像刚刚曝出佘祥林冤狱,接着又曝出聂树斌冤杀一样,极端恶劣的事件在我们国度总是不喜欢形单影只。想一想,冒名顶替者王佳俊们好像占了便宜,其实从一开始就非常可怜。不说别的,一直笼罩在别人的影子下,该是一种什么感觉?过的该是一种什么滋味的生活?就王佳俊来说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性情活泼的女孩高中毕业后就和学校、同学失去了联系,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在大学期间,她从来不找同乡,也基本上没有电话打到宿舍找她。东窗事发之后,王佳俊更和家人失去了联系。事情至此,王佳俊的状况更要令人同情了。强调这一点,旨在为后来欲效仿王峥嵘者戒。别人家孩子的前途丝毫不在你们眼里,自家孩子的心理健康总要顾及吧?即便一直能够隐瞒下去,不担心自家孩子人格分裂吗?

《万历野获编》里有个纳粟监生的故事。监生乃纳粟而来,老底非常清楚,本“不能文”,就是买个文凭充充门面。然而不知哪个环节没有打点到,“司成勒其入试”,非要见识一下他的本领。没办法,这位老兄就在卷子上写了16个字:“因怕如此,所以如此;仍要如此,何苦如此。”这几个“如此”,不难解读出相应的含义:因为担心考不上,所以花钱;既然还要考试,又何苦花钱。把这个“如此”用在王佳俊们的身上,却也浑然天成:因为考不上,所以冒名顶替;最终还是要败露,何苦冒名顶替。当然,王峥嵘们在关节之处如鱼得水的时候非常自信,认为根本不可能“仍要如此”,也就不会“何苦如此”。事发之后,王峥嵘不是还告诉罗彩霞,“认识我是你的荣幸吗?”

貌似严谨的高考程序能被王峥嵘这种芝麻小官捅得千疮百孔,那些权势熏天的人物就更加可想而知了。也正是因此,冒名顶替充其量只是小人物的伎俩,大人物要办的话,完全可以把事情办得名正言顺、堂而皇之,留不下丝毫破绽。进一步说,连小人物的伎俩也要靠被冒名顶替者自己在偶然中发现,而且,罗彩霞用了5年,王俊亮用了7年;偶然加上漫长,不要说他们本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会失望至极,就是我们旁观的人也难免心生同感。失望归失望,必欲社会回归正常,还是要对制度寄予希望,至少希望冒名顶替不再是偶然发现。可以肯定,此类事件决不会仅仅这么两起,别的地方由主动出击而曝光,虽然迟到了,庶几也能挽回人们的信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