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高效备考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浏览 6

在紧张的高三学习和备考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使自己的复习更有成效,这需要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考试说明和大纲、教材的关系、知识理解与解题的关系、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的关系、难题与基础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之间的关系。

  考试说明与大纲教材关系

  为了指导高考命题,使考试的要求更为明确,有关部门制定了考试说明。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和教材到底有什么关系?作为考生,应该以什么为依据进行复习?

  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的,它们之间应该没有矛盾,但是它们的功能不同,因此会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教学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因此,教学大纲的涵盖比考试说明更广一些。比如说,有一些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未必需要考试。如许多科技的发展情况的介绍,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一个人的智能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高考不需要也不可能对这些知识进行考查。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不够,难以对这些知识有真正的理解,如果只考查一些表面的东西,则不能考查出学生真正的能力,只能鼓励学生死记硬背,这不符合高考的宗旨。

  在能力要求方面也是同样,有一些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高考受到考试形式和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考查,如自然科学学科的实验动手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制定考试说明。因此对准备考试来说,弄清考试说明的要求是很重要的。但是人的许多方面的能力是相互关联的,一些虽然考试没有明确要求的内容,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和深刻程度,提高学生在考场上的应变能力是很有用的,从而对提高考试成绩也有间接的作用,也不能完全丢开不管。

  教材把教学大纲中一些抽象的规定加以具体化,学生学习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依托。刚才说明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教材和考试说明的关系。所以,作为备考来说,也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分深究。不过要注意,高考的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也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从教材的内容引申开去,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知识理解与解题的关系

  许多学生到备考复习的时候都是埋头解题,对如何深入理解所学知识重视不够,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从表面上看,考试是通过题目来进行的,备考自然应以解题为主。实际上,多解题主要能够提高的是解题的技巧,技巧熟练当然对提高成绩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所以不能只顾埋头解题。特别是现在市面上许多复习资料质量很差,有的热衷于将试题的内容和解题的方法用一些所谓的模式加以固定,让学生反复操练这些基本套路,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用这些套路去套一些基本知识考查的题目或许能够有一点作用,但对那些以考查能力为主的题目就不起作用,而且许多时候还会起反作用。经常有一些考生在审题时没有真正弄清题目的意思,一看题目大概与复习时的某一类题目相似,就用熟悉的套路去套,结果完全弄错了方向。而高考的题目中,对学生的录取起决定作用的正是这后一类题目。

  正确的态度是,在尽可能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量进行解题训练。解题中出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不要急于去看解答,而是要回过头来思考相关的知识应如何理解,在知识后面隐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方法,自己掌握了没有。即使因为确实想不通而去看解答或请教老师同学,也要回头想想自己为什么没有想通,不要轻易放过。解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每解一题都有收获。

  至于有的同学希望通过大量解题来包围考试题,这只是一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办法。花费非常大的精力,可能碰上的考题即使不要说完全没有,也是极少。实际上许多同学由于过于沉迷在解题之中而跳不出来,结果反而被过多的考题弄糊涂了,或者因为过分地拼体力而伤及身体,造成过分的紧张和思维灵敏度的下降,得不偿失。

  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关系

  如果我们将知识比为一张渔网,重点知识就好像是这张网的纲,一般知识就好像是由一根根网线织成的目。所谓纲举目张,重点知识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石或关键,如物理中的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这些关键知识都理解深透了,才能对整个学科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构建起相关学科的框架,从一个高的立足点上去理解认识学科的一般知识。

  但是重点知识离不开一般知识的支撑。一般来说,重点知识都是概括和抽象程度比较高的知识,一般知识的抽象程度低一些,与现实联系多一些,许多具体问题都是和这些具体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如有关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动量、能量的知识,就直接和探讨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要深入理解抽象的牛顿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需要对各种运动的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在深入理解牛顿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之后,才能够进一步把握物体机械运动的各种现象。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试题多数落在重点知识上,但是又直接与相关的一般知识挂钩,不管是重点还是非重点,都应掌握好。如一道问及物体运动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题目,就直接与物体运动速度、加速度、受力变化等知识联系在一起。

  上面所说的一般知识与重点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还有一类知识是属于应用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由于目前的高中课程重视的是学科的理论体系,这些知识就成为所谓的一般知识,如高中物理中有关交流电的知识。从联系实际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是很重要的,在高考中也有一定的分量。但是由于学生的忽视,也由于这些知识不像重点知识那样反复多次接触,一考到这些地方,学生的表现总是比较差。

  最后还有一类一般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其实也很重要,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在高中课程中没有把它们列为重点,如物理课中的振动方程、波动方程,对这样的知识也应该有一定的把握。与这类知识相关的考题,往往是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学生的回答却很不理想,原因就在于要理解好这些知识需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往往投入不够。

  在高考实践中,成绩在入学分数线附近的学生往往在涉及重点知识且难度中等或略为偏难的题目上表现差距不大,而在涉及后两类一般性知识的题目上表现差距就比较大,成为拉开成绩差距的一个因素。其原因就在于大家都重视重点知识,但是对一般知识的重视程度及下的功夫就不一样了。

  难题与基础之间的关系

  高考的题目有难、中、易之分。比较难的题目,或者对学科知识的综合面比较宽,或者对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比较活。一道好的难题,有时可以为教学树立一个具体的高标准,因此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关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津津乐道,反复强调;学生则以此为目标,所谓“高标准、严要求”。但是不幸的是,高考的难题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上的要求往往是一般学生所难以达到的,这样才能发挥其对高层次学生进行选拔的功能。

  一个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人在某方面有才能,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有高的才能。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也不是能够在所有高考的学科上都达到水平。要承认这种差别,要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一个恰当的估计。如果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在某个学科上总是在中等的水平上徘徊,练习的题目就不要偏离中等难度题目太远,保证自己对中等难度的题目有把握,不要一味追求难,好高鹜远,结果是花费大量时间去进行无效的追求,得不偿失。有的同学为实现自我突破,千方百计地多解难题,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要把力气花在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上,而不是死刨难题。

  学科之间的关系

  作为选拔大学新生的入学选拔考试,高考从大学学习的需要出发,要求学生有相对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高考以几门主要学科的总和决定一个考生的成绩,这种做法尽管在科学性上还有值得讨论和商榷之处,但方向是对的。

  现在有一种论调,说这样面面俱到的教育和考试方法不好,某某历史名家当年在中学里数学就不及格,如果在今天就考不上大学,更不要说成为名家了。这种特殊的人才是有的,但只是极少数。更重要的是,对于这类特殊人才和大师级人物,需要有特殊的培养方式,包括入学选拔方式。高考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只能按照普遍的情况和一般的规律来设置和进行,如果“偏科”是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以至高考,确实应该转向单科进行教学和考试的方向上。事实恰恰是相反,今天对学生素质发展带来破坏性影响的正是这种以某几个考试学科为目标的教学,使得我们许多学文科的学生成为“科学盲”,学理科的学生不知秦皇汉武是何人。

  保证在各个学科上有均衡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既是获得高考好成绩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