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还可以修读“双学位”、“双专业”,而且免试,你愿意修读吗?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等多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在全省高校毕业生中试行“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的意见》表明,今年全省高校将接收2万名2009届毕业生试行“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只要符合规定的学生都可以向本人所在高校提出申请并免试入学。(本报2月7日A02版有详尽报道)
而在指标分配上,厦门12所院校就有3750个名额。其中,厦门大学500名、集美大学900名、厦门理工学院200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100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300名;民办高校中,厦门华厦职业学院350名、厦门演艺职业学院50名、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350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150名、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150名;独立院校中,厦门大学嘉庚学院350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350名。
对于这一似乎很是“诱人”的政策,学生们怎么看呢?多一个学位是否就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为此,记者走访了部分高校的学生。
学生发言
考虑修读,拓宽知识面
毕业重回学校读“双学位”,多方面积累本领,拓宽就业范围,对提高学生将来就业的成功率是有意义的。厦门理工学院读大三的阳同学认为,省教育厅出台的这项政策,为毕业生多提供了一个机会、一种选择,也可以暂时缓解就业的压力。
“没有考上专升本的同学、当初没有选好专业的同学都多了一个机会。”阳同学认为,政策里所提到的修读专业社会上需求量较大,他会考虑“双专业”的修读。
同是理工学院的小韦也表示会认真考虑继续深造,修读“双学位”。小韦告诉记者,从就业的角度看,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我希望可以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相信这对以后的就业会有所帮助。”在她看来,继续修读“双学位”、“双专业”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但小韦也担心,两年时间学习一门专业知识,“会不会学得不够精”。但无论如何,她仍希望自己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接受记者采访的学生中,不少人认为这一政策为广大毕业生多提供了一个选择。对于那些愿意在学校继续学习更多知识,或是对自己专业不够满意的学生,他们无疑会是该政策的受益者。特别是现今就业形势逼人,这一新政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深度不够,还不如读研
厦门大学学生小徐也认为这一政策的想法好,尤其是针对今年广大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有一定的可行性,“修读‘双学位’的同学应该比其他人多了求职的筹码。”
但当被问及是否会考虑毕业后修读 “双学位”时,她连连摇头。“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小徐认为,读“双学位”仅仅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深度不够。因此,毕业后她更倾向于选择找工作或者考研究生。
虽然《意见》中明确指出,获得“双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享受未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工资待遇;取得“双专业”学历毕业证书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享受本科毕业生工资待遇。但这看似诱人的措施吸引的学生人数并未如想像中的那么多。
厦大管理学院的陈同学说,政策上提供的专业十分有限。“学校平时就可以读双学位,如果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平时就可以自学成才了,何必等到毕业后。”她也认为,这段时间还不如用到读研上,硕士学位在社会上认可度更高。
采访中,多数学生都表示毕业后不会修读“双学位”。凡事有利有弊。一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该政策的意义不大。因为这个“双学位”只在本省范围内得到承认,对于有意到省外发展的同学来说,只是一纸空文。
提高素质,实力最重要
不少学生认为读“双学位”虽然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它也只能是推迟就业而已。
“用人单位重视的不仅有学历,也有工作经验。而广大毕业生欠缺的恰恰就是工作经验。”一位已经到厦门人才交流市场走了多遍的赖同学抱怨道,今年的工作特别难找。“有些企业直接说不招应届的毕业生。”她以自身经历告诉记者,企业大多看中的是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有同学甚至要求零工资,只要让他进去积累经验,企业都没有答应。”小赖无奈地说。
厦大周同学认为,虽然不同的用人单位要求不同,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要在在校期间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身能力。她认为,无论学习了什么,最后总是要回归到找工作这个问题上来。
“继续学习只是暂时缓解严峻的就业问题,并不是治本之策。”周同学显得很坚定,“无论找工作,还是继续学习‘双学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今年将要毕业的国贸系学生小葛,并没有像一些同学那样报读学校的双学位。除了认真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他努力朝自己的爱好——— 导游发展。几届学校组织的导游文化节,他都有参加,并且表现突出、获得优异成绩。而凭借着个人的能力,小葛不仅在大三时就拿下导游证,更进入旅行社开始了“工作”。
谈到学习,小葛严肃起来,他说不论学什么,都要尽努力学好。“企业更看重你的能力。即使你手里握着两个、三个学位证,但没有真正的实力,仍然得不到肯定。”
过来者说
实际能力,决定竞争力
刘依宁(修读法语双学位,现就职于某外贸公司)
从高校毕业生角度来看,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修读“双学位”是两全其美之计:不但可以凭借两份学位证书增加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还可蛰伏起来安安稳稳度过危险期。
与失业、“啃老”相比,修读“双学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是,“双学位”就等于工作能力、等于竞争力吗?我看不然。
有人常说,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没错。但复合型人才最主要的特征是对实际工作有较强的把握能力。拿两份学位证书只能说明你修过两个专业、得到两个学位。真正学到什么、学得如何、处理事情的能力如何,任何证书都没有作用,关键还是自己。
想要多学点东西,大二时我修读了法语专业。由于课程多安排在周末和晚上,所以个人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相对于别的同学少很多。同时,每天还要练口语、临毕业时写两个专业的论文等等,可以说付出了很多。
要说经验之谈,我认为除了取得双学位证书外,更大的收获是真真正正学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掌握了学习方法等,个人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是否具备竞争力取决于自己学得如何,取决于个人的实际能力。
对话专家
增加就业灵活性
为何省教育厅在此时出台这项政策?学生如何看待?昨日,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杨广云老师。
记者:该如何看待省教育厅出台的这项政策?
杨广云:由于扩招所致,今年的毕业生非常多;再受经济危机影响,就业形势严峻。这项政策是为错开此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而出台的。
记者:毕业后修读“双学位”,为以往大家所熟知的双学位有何区别与相同之处?
杨广云:现在提的“双学位”、第二学士学位以及目前一些高校里实行的双学位三者有一定区别:
双学位 (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主修一门专业外,辅修另外一门学科专业,达到要求的可同时获得另外一个学科的学士学位。这是高等学校的自主行为,教育部没有明确规定。
而第二学士学位是1984年经教育部等部门批准开始授予的。主要针对已经毕业并工作的人,是本科后继续教育行为,只有少数高校、少数专业可以授予。
新出台的政策中所提的“双学位”,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只在省内得以承认。但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即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加就业灵活性。
记者:学生应该怎么看待这项政策?您有什么建议?
杨广云:选与不选,可以说也是对大学生成熟度的锻炼。应该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并不了解,有的甚至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家长“说了算”。等进了大学,往往有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
学生们对个人兴趣的发现相对较晚。现在本科阶段读双学位的学生逐年增加,或许就是一个表现。而有的学生则较晚找到自己的兴趣,但已经错过了报读的机会。
对于这个时候出台的“毕业生修读 ‘双学位’”政策,学生在选择时要慎重,要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结构、结合自己的兴趣,不可只考虑外在压力而 “随大流”。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所有学生。
此外,“双学位”形式上具备竞争力,但关键还是要学到东西、要学得扎实,有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会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