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高考(论坛)还未登场,生源大战已上演。
5月20日晚饭后,绵阳中学高三学生李明(化名)没有像往常一样上晚自习。这一天,上海六所部属院校的联合招生团来到他的学校,在新启用的高中教学楼教室展开招生宣讲。
教育部等三部委在《“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首批建设北大、清华两所世界一流大学。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北大、清华这样“第一梯队”,得到大量的资源倾斜。
以“985高校”所获的资助经费计,北大、清华各自从教育部获得18亿元,紧随其后的浙江大学,“部省共建”相加是14亿元,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为12亿元。
“举全国之力”建设一流大学,自然体现在生源的选拔上。多位中学校长透露,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把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数量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层层下压,越到基层越是看重;而民众也把此当作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最直观标准。
教育公平悖论
越加激烈的“掐尖“大战,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新忧思。
为了激励地方考生冲刺,四川某些地区规定,一旦被北大、清华这两所录取,学生和老师都会得到高额奖励,最多的一个学生可以拿10万元。
这种情况已经催生出了“高考专业户”——四川省什邡市的一位考生,2008年考取复旦大学,仅仅就读了一个月,就回到绵阳中学复读参加今年的高考,目标是清华或者北大。更为夸张的是,该校还曾接受过一位特殊的复读生:他放弃了在中科大已完成的三年学业,重新向两所顶尖高校发起冲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学校曾出现过8个省、市级状元会集一个班级的盛况”,参加此次西部行的某上海高校招生人员说,现在要招到状元几乎是不可能了——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北大、清华的“掐尖”行动,几乎已遍及国内所有县级市的重点中学。
正在国内逐步铺开的高考招生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高校间的竞争。较之于以前的“梯度志愿”,平行志愿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投档,使得考生可以填报同一批次的多所大学,则其顺序的排列就显得格外重要。
平行志愿严格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录取,还使得二类本科院校也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的威胁。
芦溪中学是当地一所颇有名气的农村中学,但相比绵阳中学这样的省重点,该校学生的实力还是较弱,能够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本来就寥寥无几;平行志愿的实行,使得他们通过巧填志愿而被第二梯队重点大学录取的希望也变得渺茫。
“高考状元并不必然等同于人才”,上海财经大学招生办主任魏立东指出,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高校之间的“掐尖”行为或许将变得更为理性。
据透露,上海某市属重点中学的学生会主席,因自主招生考试成绩稍稍落后而与一所重点大学失之交臂,但是她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得到了上海财经大学的青睐,已经被该校的自主招生程序确认为选拔对象。
教育部自2003年推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为大学挑选符合各自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此次参加西部行的六所上海高校,全部是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学校;复旦大学更是先行一步,不仅把在部分省市自主招生的名额扩大到本科生录取总数的50%以上,并且率先开始采取不依据高考成绩的“完全”的自主选拔录取。
“绝对的公平不可能”,此次前来西部的上海某高校招办主任表示,教育公平的复杂内涵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一系列实际行动也已经展开,六部属高校以更大的力度向西部地区招生就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