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是针对一小部分优秀学生的选拔考试,但高校自主招生获得的社会关注程度绝不亚于高考。一道道别具匠心的试题,反映了高校选拔学生的独特思路,也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有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自主招生考试中出现的“偏题”、“怪题”,脱离了中学教学实际。
毋庸讳言,现在所施行的中学教育,仍然是“高考指挥棒”兜着转的“应试教育”。高校自主招生,人才选拔所着眼的是“优中选优”,当然包括在应试教育看来的“偏才”、“怪才”。所以,出题“脱离了中学教学实际”倒并不为怪,若是没有“脱离”“中学教学实际”的话,那倒真奇怪了!
既然是高校自主招生,则试题拟定,人才选拔,当以高校的个性需求为价值旨归。而大学教育,应注重通才教育,注重于学生通识的培养。看看自主招生的这些试题:比如复旦卷里的“我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白话诗集是什么”,前者答案是施耐庵和《水浒传》,后者答案是胡适先生的《尝试集》;再如:“人们常说的 ‘六书’是哪些”,则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并不拘泥于课本,但大都是些文化常识而已;孤立地看,无一属难,而累加起来,就会给学生应接不暇、非常难的感觉。再如北大卷中要求对对联,也不是什么文化之外的异常之举。这样的试题,倒是可以测出考生知识面是否广,底蕴是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