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通讯员朱建华报道:“该生思想道德良好,学习态度认真,团结同学,有合作精神……”在众多高考生的电子档案中,如此评语反复出现,这不免让高校招生人员疑惑,“流水线”出来的产品能反映不同考生的个性特点吗?高中老师的评语鉴定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昨日,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党建工作研讨会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召开,如何实现大学教育与中学的对接,成为与会专家交流的一个热门话题。
据一些高校人士反映,目前中学毕业生的表现行为鉴定较为简单,无论是电子档案还是纸质档案,大多廖廖数语,赞誉之词居多,实质性的评价少,甚至千篇一律,很难反映真实情况。
采访中,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吴小春老师表示,高考招生中,成绩当然是第一看中的,在成绩同等情况下,再看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得了哪些奖项、是否是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等硬杠杠,至于评语,很少看,因为内容较虚。
武汉市一位重点高中班主任告诉记者,由于学生档案是要给高校招生人员看的,所以,高中教师在学生评语上多是溢美之词,“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有哪位老师在评语上写学生的缺点,那才不正常。”
不过,这位班主任也坦言,溢美之词只有那么多,所以评语多有重复,很难反映不同学生的特点。
在这个会议上,专家呼吁,中学阶段学生思想评价体系不健全,让高校很难全面准确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因此,要实现教育对接,需要中学与大学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