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五点建议

浏览 7

新课改后,延续多年的高考制度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家长们最担心的也是这项改革最重要的环节——

  手头有组调查的数据可以量化地证明人们的这种担心。有家网站前不久完成的对2693人的调查显示,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不能保证公开透明”的人占67.1%,认为“综合评价中人为操作不可避免”的也占到了67%。据我所知,与此直接相关的考生家长的担忧更甚。

  可以肯定地说,新课改的思路是正确的,初衷也是应该肯定的。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的引入,可以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能力,改变了以往唯分数论的高考评价体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此,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异议。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如何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这两个关键环节解决不好,人们有理由担心,此举会引发新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甚至新的腐败。

  对于唯分数论的高考评价体系,人们是有一个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的。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或者说容忍,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的科学,而是因为其在现有情况下,相对而言还算得上公平公正。“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使得人们、特别是平民百姓聊以自慰。新课改高考能否做到比仅看高考分数更公平、更公正,实际上是检验这一新举措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

  “学业水平”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到底应该包括哪些方面,需要有个科学的界定。而采取何种方法进行测试,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依赖定量的测试,恐怕还会沿袭用分数高低作为标准,只不过变了一种评价体系而已。一旦引入人为评价因素之后,测试者的水平、态度、能否做到客观公正等就成了关键。而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更是如此。哪些方面需要评价?谁来评价?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评价中如何规避人为的因素?这些问题不解决,老百姓就很难把心放在肚子里。

  公众对此的担心并非多余。此间媒体报道的浙江绍兴一中在中考中给航模加分就是一例。航模比赛成绩都成了加分的依据,又赶上15位既得利益者中有13位的家长都有这样那样的背景,自然会让人想到其中的猫腻。

  政策都是制定政策者制定的,制定出的政策是否公平公正,自然成了人们最为担忧的事情。

  许多政策出台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执行中出现了偏差、把“经念歪了”的也绝非个别。这个问题不解决,新课改在推行中很难得到公众的赞成和支持。

  公平、公正的前提是公开。无论是什么事儿,只要能拿到桌面上就好说了。特别这类牵扯到千家万户、子孙后代的大事,更应该做到公开、透明,千万不能藏着掖着,更不可暗箱操作。有关政策让百姓了解了,有关环节让百姓清楚,有关过程让百姓监督了,百姓就会理解,就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肯定。

  具体有以下五条建议:

  一是测试和评价必须阳光化。在制订和出台具体方法时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对于这一过程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做到公开透明,该公示公示,该通告通告,而且允许学生对测试和评价结果进行申诉。

  二是测试和评价要有监督机制。测试和评价都由所在学校实施,但要有严密的、严肃的监督机制,有权威的、令人信服的监督机构。既要对测试和评价是否科学进行监督,又要对整个过程中是否公平公正进行监督。

  三是测试和评价要有试行期。有关测试的内容、评价的指标、具体的方案,应早于正式实施前若干年出台。既便于学生提早准备,又便于公众集思广益、检查监督。避免搞得学生和家长措手不及。

  四是测试和评价讲求科学性。不但要有统一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需要各个学校在执行中保持统一。有的学校掌握得严,有的学校掌握得宽,对学生都会产生不公正的影响。要引入测试和评价的专家系统,尽量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

  五是测试和评价保持连续性。作为一项政策的出台,切忌朝令夕改。在出台前经过反复论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一旦问世则需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今年这么测,明年那么评,搞得学生无所适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