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84万毕业生放弃高考?

浏览 5

中国的高考(论坛)制度,相当于1970年代企业的“统销统购”,统一购买材料、统一销售(97年以来改为仅统购,不统销)。我们的教育仍保持着计划经济弊端的影子

日前,中国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透露,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比去年约减少40万。

另有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加高考,占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10%
84万应届毕业生放弃考试,根本原因在哪里?高考制度是否存在缺陷?高考改革的方向在哪里?高考之外,学生的选择空间在哪里?为此,本刊专访了教育家卿光亚先生。他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家私立学校——都江堰光亚学校的创办人,1992年,为了给自己6岁的儿子提供好的教育,他辞去电视导演之职办学。

当初与儿子一同上学的160个孩子,有16个坚持到了高中毕业,最终8个被国外大学录取,其中4个拿到了奖学金,其中一个就是他儿子;一个去了法国的免费大学。2007年,他的光亚IB国际高中班有毕业生31名,也全被世界大学录取。

受访者 卿光亚 访问者 实习记者 李倩

1

你如何看待84万考生放弃高考这一现象?

卿光亚:这个现象到2009年才发生已经太晚。参加高考的目的,是为了进大学,但大学生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现象已经持续好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达到8%,总统办公室就要亮红灯,如同飓风、地震等灾难一样。

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失业率已经达到40%,仍然没有引起重视。大学生失业率高,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有问题的。如果高校不能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那学生为什么还要参加如此困难的高考?

还有人认为,“这个现象有其积极意义——减少了入学压力”,其实是非常愚蠢的看法。减少入学压力,并不能代表减少就业压力。即使考生减少了,大学入学率达到100%,就业率也不会提高。

2

你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什么问题?

卿光亚:问题是责任不明细,专业设置老化,由此造成了就业率持续走低。自从1997高校入校学生不包分配开始,大学就成为了“无责任学校”。不包分配看似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但也推掉了高校的教学质量监管和教育责任。

大学每年都有足够的生源,因此大学不负责任的教育教学态度并不会影响其正常运行。学生进来学什么专业,怎么学,都没一个科学的搭配和一个监督的机制。有些专业是不符合社会需求、必然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入学时就能知道4年后必将失业。

3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形成,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卿光亚:有。我们的民族非常悲壮,很喜欢接受教育。从春秋时代开始,我们民族就有了读书的优良传统。人们无论什么情况都坚决想读书,但是不管读什么书都行,哪怕成了读了大学都找不到工作的社会废物,仍然无怨无悔。这个现象之所以悲壮,在于它不是由于学生的懒惰,而是学习内容不合理造成的。

4

有人把高考制度比喻为现代的科举制度,你如何看?

卿光亚:科举制度是正确的,因为科举制度目标很准确,它是选拔人才,它通过八股文选择符合农业社会管理和封建制度框架下的人才。科举制度的方式是为目标服务的。

5

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中国高考改革的方向是“使高考从单一标准下的考试功能转向为评价教育、评价考试、评价考生”,你怎么看?

卿光亚:这个改革方向没有抓到要点。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因为高考不好,而是因为虽然高考成功了,但入读了大学也没用。因此这个改革是舍本求末,南辕北辙。真正该改的,正是大学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