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用改革思维推进高考改革实践

浏览 7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引起媒体和民众广泛关注。截至6月16日上午,新浪网转载的一篇相关报道后附的调查显示,2.6万人投票者当中,有40.8%的网民对此高考方案表示满意,表示不好说的为33.7%,另有25.5%表示不满。在新浪推出的另一项针对完整版改革方案的调查中,则有78%的网民支持这一方案,不支持的为11.9%。

  《东方早报》16日就这套高考改革方案的报道提到,上海复兴高级中学副校长陆磐良认为,这一方案中提出的改革措施,表面上看来是多元化,但是也会造成学生为了参加考试疲于奔命,反而达不到多元化选拔人才的目的。

  联系以上调查和报道,我们发现,社会对高考改革充满了期待,民众根据媒体报道对方案的评价与看完整体方案之后给出的评价,有一定的关联,却也有不同。对完整版改革方案的78%的支持率,与对媒体同题报道的40%的满意率表明,民间版高考方案需要解读,以便民众能知道有关细节,并打消疑虑。

  就所谓“多元选择可能会使考生疲于奔命”而言,这种感觉的产生,与当前高校推行的不彻底自主招生有关。每年一月到三月,考生要到各自主招生的高校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真是疲于应付。

  而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的“自主招生、多次录取”方案,并不主张高校自主举行考试,而是主张调整这种模式,在改革的第一阶段(方案将改革分为三阶段),推行自主招生高校的联考,或者就用统一高考代替高校举行的笔试,以高考成绩作为申请自主招生的高校的入门成绩;多元选择体现在学校根据学生联考成绩(或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再结合学校的面试考察,综合评价、录取学生。

  在这种招考制度中,学校的自主性并没降低,而考生大大减少赶考的成本(参加联考即可),就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

  此外,就多次考试,有家长、老师担忧考试增多,学生的负担会加重。这同样是用现在的“考试思维”去分析改革后的考试安排。现在的高考,是集中统考、集中录取,高考发挥着重要的选拔功能。因此,学生及其家长均认为其“性命攸关”。表面上看,一年只有一次大考,学生“考试负担”不重,但为了这一次大考,不说整个高中,就拿高三来说,学生要经历多少次考试啊。可以说,之前数百次考试都是为最终的一次考试服务。

  而民间版的高考方案,是让考生可选择参加多次评价考试,而这些评价考试都可以在高校录取时发挥作用。简单地说,如果把现在的一模、二模、三模,类比为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学生可以拿三次模拟考试中的一次成绩去申请高校,考试负担是增加还是降低呢?

  我国的高考,正是由于学生只有一次集中考试机会,并且不容这一次机会失误,所以让学生陷入题海和考海。而在美国,SAT(学术水平评价考试)一年考七次,学生报名缴一次费,可以选择其中的三次考试,三次考试成绩都有效,学生可选其中的成绩去申请高校。除了SAT,美国还有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和其他针对高中毕业生的考试。实行多次考试,降低了学生的考试焦虑,也把学生从题海、考海中解放出来。

  我们对于家长和老师的担忧是理解的。他们担忧多次考试会不会让考试更为疯狂。对此,不妨再举简单例子说明。每年高考之际,家长无不请假陪送,无不担忧万一考试迟到、出现意外怎么办,因为考试一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只有等待来年。而如果高考改革后一年春、夏、秋有三次考试机会呢?如果所有大学都实行春、夏两次,甚至更多次录取呢?家长和考生还有这种焦虑吗?

  还有诸多类似的思维,是有待随高考改革的推进而转变的。人们担忧考试腐败,从而拒绝改革,可是为何不从杜绝腐败着手,推进可以保证考试公平的改革呢?

  另外,传统高校录取制度之中的“朝南坐”现象,也将随着学生拥有选择高校的权利而发生改变。在现有的高考录取制度下,一所列入一本招生、但口碑再差的学校,在三天之内都可以全部招满学生,它还有什么动力去重视招生竞争(境外高校无不在招生阶段投入大量精力)、注重培养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呢?而当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一所学校发出100张录取通知书,可能只有10个学生去确认,这样的生存压力,才可能真正改变学校的办学思维。

  因此,对于高考改革来说,我们期望大家能用改革的思维来推进改革的实践。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提出的只是一个方案,各界的意见将有利于这套方案更为完善。实际上,制订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应该有不同版本的方案提交给决策部门讨论、审议。这样,各版本的方案才可能彼此取长补短,形成各方利益的充分博弈,最终,一套真正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保证公平公正的制度才能制定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