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在高考问题上冒险 应试压力下咋爱科学

浏览 10

资料图片:云南中学生陈雨彤、王雪君和余作炜在云南大旱的启发下,设计出一套节水淋浴循环装置。通过分离、回收、过滤、清洁、消毒等手段处理,淋浴后的清水就能重新加热使用,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据陈雨彤介绍,她已经为该装置申请了国家专利。图为发明者陈雨彤在演示节水淋浴循环装置。刘冉阳 摄

  北京市京源学校高一(3)班的张鑫最近特别喜欢摆弄电池和豆子。身为学校土壤污染与土壤修复研究项目成员的他,现在见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钮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现在,像这样喜欢科学的孩子并不少。但与现实相矛盾的是,虽然教育改革不断的推进,在高考的选拔方式没有改变,考试成绩仍然是学校教育无法不追求的指标时,这些热爱科学甚至痴迷科学的孩子在学校里受欢迎吗?他们怎么分配日常的时间?在当前的考试选拔制度下他们能否脱颖而出?

  那个感觉太美妙了

  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北京市苹果园中学高二年级的吴海峰记录日子的方式通常都与“楼顶”有关。

  “狮子座流星雨是18日,那晚我是在楼顶上度过的;英仙座流星雨是8月13日,我也在楼顶;我的生日是11日,朋友们在楼顶上给我祝贺了生日。”吴海峰现任学校天文台台长,让他流连忘返的天文台就设在学校的一个楼顶上。

  吴海峰对天文感兴趣源自地理课。当时地理课的第一章是“宇宙中的地球”,他第一次生出了要亲眼看看这些星球的愿望,于是报名参加了地理老师的天文组。开始他只在业余时间认星星、找星星,渐渐地,发展到了几乎每晚都要在楼顶待一会儿。

  再后来,吴海峰和队友们开始研究日食阶段大气物理状况的变化、日食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以及观测凌日现象的条件分析。

  那次,他们一共搬过去8台设备。“当天我们要每隔15秒就记录一次风向和风速,其实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欣赏日全食。”吴海峰说,一种科学研究的充实感、成就感、责任感也让他无比兴奋,“现在回忆起来,我仍然觉得时间仿佛静止了,真想回去再感受一次。”

  如今,吴海峰可以称得上是天文的“铁杆”爱好者,也因此参加了多项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大赛。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体验这种美妙,每周六他都要到北京天文馆做志愿讲解员。

  家长的支持至关重要

  来自北京四中的王誉铎的妈妈是一名中学数学老师。她本身就很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也鼓励儿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研究和探索。

  从小开始,王誉铎就很喜欢车。他所说的车不仅是车本身,还包括由车构建出来的交通。还是在上幼儿园时,他就对家门口的公交车非常熟悉,哪路车到哪儿、什么地方换什么车都能搞得非常清楚。

  五年级时,他就对附近五六所学校的校车使用和交通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10条已有的校车线路进行了规划,最终设计出一个联合校车的方案,并以《有关区域联合校车线路设计的研究》为题获得了西城区中小学“科技论文”竞赛一等奖,同时,获得了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王誉铎的妈妈经常会鼓励儿子参加各种科普类的讲座。初三时,妈妈专门把环保方面的专家请到王誉铎的学校,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

  就是这次讲座让王誉铎产生了对环保问题的兴趣,他组织班上的同学对周围人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进行调研,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途径并研究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王誉铎每次遇到棘手的问题时,都是妈妈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寻找相关专家,克服难题。最终由王誉铎领头完成了《为碳排放付费——北京四中碳汇林项目研究》,并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了二等奖。

  “初一入校面谈时,他是班里一个没有家长陪同的孩子。”初中班主任、北京四中的赵燕梅对王誉铎印象非常深刻。“跟其他同学面谈时,家长基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参与,只有王誉铎静静地对我讲他的兴趣和经历。”

  赵老师感到,家长在这个孩子的教育上是处处用心,但是又了无痕迹的。
 自己要学会利用时间

  每一个既要完成学校的课业同时还要兼顾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要面临如何分配时间的问题。

  “我都是用中午和课间休息的时间完成作业的。”吴海峰说。与他相比,北京八中的李楚珩还要更忙些。她有学生会的工作,还要参加学校合唱团的工作。此外,她还是班上的“精神领袖”,负责处理同学之间微妙的关系。每周还会抽出时间去打网球。

  所有这些仅占李楚珩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参加环保组织的相关活动、进行环保相关研究几乎占据了李楚珩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

  2007年,李楚珩到美国交换学习时,接触到了环保。那一年,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共同创办了“气候酷派”。由于对环境问题感兴趣,李楚珩参加了这个活动,“我们项目小组的题目是《研究风能在城市中的利用和普及》”。

  正是因为在研究风能活动中的出色表现,2009年2月,李楚珩当选为“2009中国国际青少年气候大使”,随后去英国爱丁堡进行培训,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有关气候变化的论坛峰会。2009年5月,李楚珩接待了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6月,参加了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国家发改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组织的气候夏令营。11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李楚珩参加了同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儿童气候论坛,并参与起草了《儿童气候宣言》。

  “参加这么多活动,我获得的最关键的技能是高效分配时间的能力。”李楚珩说,“既然无法增加时间的长度,那么就要增加每一段时间的浓度。”在繁忙的状态下,李楚珩的英语成绩仍然在全年级,作文也经常能获得非常高的分数。

  成绩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兴趣归兴趣,学习成绩始终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担心孩子把太多的时间用来看星星而耽误高考成绩,吴海峰的妈妈最初就很反对儿子的这个爱好。最后,因为海峰的成绩不仅没有下滑反而有了更加出色的表现,妈妈才放下心来。

  “我们当时招天文组成员的时候,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就是想进入我们组的学生习成绩要在班里名列前茅。”吴海峰的老师崔璨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条件:如果谁的成绩下降了,也要从天文组中退出。”

  到目前为止,天文组就对一名同学破例过,就是陈皓。陈皓上高一时,学习成绩并不拔尖,大概排在年级的100多名。按理说以这样的成绩是进不了天文组的。不过,陈皓实在是太喜欢天文了,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崔老师答应了他的请求。

  进入天文组后,陈皓对天文的兴趣更浓了,每天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就是研究星星、看星星。就这样,一直没办法戒除的电子游戏戒掉了,陈皓的学习成绩也一下子进入了年级的前40多名。

  虽然,陈皓的成绩提高了,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仍然不让老师放心,老师生怕他因为天文组的活动耽误了学习成绩。

  崔老师的这个要求也是无奈之举。在当前条件下,科学研究再有意思也不能代替高考,谁敢在高考问题上冒险?

  更多的孩子没有这些孩子幸运。他们对科技并不感兴趣,只是因为没有音乐、体育、奥数等方面的特长,总得弄个“能在将来的升学考试中用得着的特长”而被家长逼上了科技的道路。而这样的家长看重的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它所能幻化成的分数。

  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现在的一些老师和家长把分数看得过于功利了,完全是为了分数而分数,“分数是什么?分数就是利益,是很多教师的利益。放弃它需要勇气。”

  其实,分数也是一些家长的利益,家长们也需要勇气去放弃它。(记者 樊未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