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新老师从1980年起就做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现在担任东城区高等教育招生办公室主任。曾获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所在的东城区高等教育招生办公室先后获得北京市、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高考志愿是考生对今后就学的自我设计,既需要考生自我把握和家长帮忙,也需要老师的指导。通过高校招生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每位考生在选择志愿上,应作到知情有备,把握好几个原则。
-正规渠道了解4种情况
第一,对全市今年高考报名、计划及形势要了解。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各级高招办、大学的网站和咨询获得,对于各种媒体上都刊载和传播的有关高考消息,考生家长可以收集,注意不要被非正规渠道传播的信息所干扰。现在各高校的各种咨询活动不可能都参加,要有针对性地参加,尽可能多收集信息。
第二,对所要选报学校的情况要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学校的情况主要通过网上查询,参加咨询活动来获得,具备条件的应当进行实地考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第三,对考生个人在整个考生群体中的位置要了解。做到准确定位,对自己的文化课功底心中有数。此时的分数排队是一定要关注的,它是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考。不仅要看在本班、本校的排名,还要看在本区的排名;如要报北大、清华等,还需看在全市的大致排名。
第四,对有关政策规定要了解。能充分利用和规避一些政策规定,了解北京高校招生工作的政策规定,特别是录取阶段所采取的方式等。
-掌握4种资料
知情有备不茫然
在高考志愿选择上,考生还应该准备一些材料:
第一,今年的《考生必读》。那里面有当年的工作日程、政策规定及解释,还有考生关心的问题解答,对把握今年高考的全过程有很大的帮助,考生和家长一定要认真阅读。
第二,今年各大学的招生章程。这些招生章程刊登在《北京招生通讯》专刊上,提供了各大学今年招生录取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是大学在录取过程中要执行的政策和对考生的。
第三,今年高校招生计划专业目录。这些资料刊登在北京考试报高校招生专刊《北京招生通讯》上,这是填报志愿的依据。
第四,前三年高校录取统计资料。这份资料有全国各高校在北京招生录取情况的统计结果,提供了每所院校招生专业的计划招生数、第一志愿报名数、上线人数、录取人数及分数的分布,是选择志愿时的重要参考。要算所选学校三年的录取平均分,而不只以去年录取分为参考标准。
-三个基本原则――
从个人实际出发、选好每批一志愿、统筹兼顾
选择高考志愿有很多原则需要把握,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最起码应把握好三个原则,即:从个人实际出发的原则、选好每批一志愿的原则、统筹兼顾的原则。
从个人实际出发的原则:即从自己的文化功底、兴趣爱好、志愿取向、今后发展等方面加以考虑,需要把握好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搞好两个定位。一是给考生客观准确地定位。考生定位,依据平时成绩和一、二模成绩,找出考生在全区考生群体中的位置,比如上、中、下,注意不要看分数而要看名次,这叫基本定位或基本评估。二是给大学定位。依据是市高招办提供的全市三年高考录取统计资料,从中找出某所大学在所在录取批次中的位置。考生要依据上述两个定位和当年的招生计划,来确定志愿选择的重点,制定出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定位和大学定位运用的是模糊逻辑判断,所以不用十分精确,只要找到大概的分数范围和排名即可。
第二,外地院校招生占1/5,外地院校的“热”地区、“热”专业,应放在一志愿。这几年北京考生在志愿选择时,报北京的多,报外地的少。其实,在京招生的外地院校,不少是部委属重点学校,层次高、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利于学生学习。
是否报外地院校要从个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需要提醒的是:每年外地院校在京计划招生人数约占总计划的1/5左右,不要白白浪费这1/5录取的可能性。报考外地学校要注意,对于“热”地区――沿海发达地区、“热”院校、“热”专业及招生人数少的学校和专业,应放在一志愿,用“热”地区、“热”专业的外地院校“托底”的办法不可取。
第三,注意前瞻性问题,选志愿既看“进口”也看“出口”。今天的选择是为达到明天的需求,如准备出国的人,大学的牌子、知名度,特别是在国外的知名度是考虑的重点;准备在国内继续深造的人,哪些学校、学科对继续读硕士、博士有好处,是考虑重点;准备毕业后就工作的人,应重点考虑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人才需求情况等等。选择志愿要多层次、多角度、多视点加以考虑。不同的考生,重点是不一样的,学校的选择是如此,专业的选择也是如此。要把握好重点,面面都照顾很难做到,有所得就有所失,不能求全责备。
-有考生过高估计自己,
是“拔高”还是“低就”重在心理承受力
高考志愿填报,“拔高”还是“低就”,是很多考生和家长的难题。每年都有一些考生把握不好定位,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过高估计自己,认为自己的潜力大,临场发挥好,一味追求“”、“热门”。要知道,雄厚的竞争实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考生不要幻想出现奇迹,一定要注重客观现实。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能达到的目标也不同,量力而行是每个考生坚实前进、不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的基础。
“拔高”还是“低就”,取决于考生和家长心理承受能力。“拔高”一旦失误,就会名落孙山;“低就”一旦考得很好,可能非常后悔。可以说,风险与理想是成正比的,冒大风险有可能实现高的理想;保守风险小,就只能实现低位理想,但不至于落差大、复读、没学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希望考生都设一个心理承受底线,只要不突破底线就可以。
总之,选择志愿必须从个人实际出发,万万不可盲目高攀,不然吃亏的是考生自己。比如模拟成绩平均500分,高校甲去年录取分也为500分,但今年高校甲就有可能505分为录取分了,模拟成绩500分的考生如报高校甲,就有风险;“低就”495分的学校较为保险。
-专业冷热搭配、多样化
专业选择应该尽量多样化。地区、院校、专业之间存在“冷”与“热”是客观事实,但是“冷”与“热”是不稳定的,是相对的。有的专业报考时不热,分配时却很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冷”着进去,“热”着出来。所以考生在选报志愿时要“冷”、“热”搭配,尽量做到专业多样化,不能自持竞争实力雄厚,一“热”到底;这样可能会“热”的到不了手,“冷”的也落空。
-“扎堆”减少录取机遇应考虑个性要求
要防止出现从众心理,即“扎堆”现象。这是选择志愿的过程中的误区之一。有的学生哪儿热就往哪儿挤,不从个人实际出发,大家报哪儿我就报哪儿,跟着潮流走;有的是几个同窗好友,准备到大学继续同窗,就报到一块儿;有的是一个专业只招二三个人,一个班竟有五六个水平不相上下的学生同时选报,这样都会失去或减少录取的机遇。
面对“扎堆”现象,中学领导和班主任应该进行疏导,使志愿分散一些,特别是对那些分数高的考生,更应该进行平衡。每个人的性格、气质、对今后发展的志向各不相同,所以在选择志愿时,应考虑和体现个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