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事实上,中国所谓神童普遍成色不够。只是徒有高考高分。甚至,有时连高分都不尽然。拼的就是低龄。“10岁与566分”的组合已然够格鼓吹。然而,这又有什么呢?无非是“错位竞争”的小小伎俩。
10岁“神童”苏刘溢在接受山东大学招生办公室人员的面试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为今年全国年龄最小的高考(论坛)生,理科生苏刘溢考了566分。尽管距离一本线还有段距离,但他却期盼着能到一流大学里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期盼着能有大学对他破格录取。据悉,山大招办已经与苏刘溢碰面,但是否能破格录取仍很难说。
据介绍,这名年仅10岁的高考生确实当得“神童”称谓,2007年,7岁的苏刘溢在泰山博文中学读初中,一年内结束初中全部课程。2008年9月,8岁的苏刘溢进入泰安二中高一试读,但读了不到一年退学在家自学。他在Windows帮助文件下学会编程,在一年多时间里,又渐渐学会C语言、VB等十余种语言编程。他还开发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内含编程软件、Office、火狐等程序。普通人通常花费6年时间学习的初高中课程,人家学习两年“搞掂”,一些复杂电脑编程人家“一学就会”,不叫天才还真是不成。
——问题是,“神童”是否就应该被大学录取?我们的大学,真的做好了培养“神童”的准备了吗?我们可以延展下去,想一想究竟是怎样的土壤培养了“神童”……
■反对
成才先要成“人”
不可拔苗助长
以苏刘溢眼下所表现出的能力,已然超越了同年龄段的许多人。但从现实角度考虑,破格录取,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甚至提前进入大学,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犹记得钱老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以分数论成败,怕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多年前的少年班以其标志性人物的出家而宣告失败。早已说明单纯的注重培养神童的知识储备,不仅造不出杰出人才,甚至连“人”也很难培育出来。
撇开这些不谈,即使是苏刘溢真的破格录取了。我们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泯然众人也”?钱老早已经点出眼下大学的要害——没有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们不由得想问,无法摆脱行政化宿命的大学,目前连眼下学生之梦想都无暇顾及,谁来保证10岁小神童的成长,保证他不会成为下一个仲永,下一个宁珀?况且单凭其分数的超常而进行破格录取,看起来,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像是一个精致的商业宣传?诚然,在苏刘溢之前,确实有不少偏才怪才被破格录取,然而无论是蒋方舟还是潘立群,他们所凭借的都不是高考分数本身。以高考分数的超常而破格录取本就是对公众期盼素质教育的嘲弄。因此,我想说,在我们的大学仍然充斥着商业化气息,我们的教育仍然行走在应试的道路上,破格录取“高分”英雄,实在是公众与他个人无法承担之重。由衷地希望,10岁小神童能够拥有一个美好而健康的童年。以我之见,成才成大师都是次要的,而成长为一个人性化的“人”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首先考虑和共同期许的。
杨兴东
无需过度关注
冷落“神童情结”
国人不乏“神童情结”,热衷于发现、塑造、宣传和赞美“神童”,惯于用“速造法”,让“神童”继续“神”下去,甚至成为“神人”。家长、社会和学校,非行引导特长之实,而是拔苗助长之虚,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社会、媒体的强烈报道关注,又加剧了这种速成生态的产生。于是逼迫、迎合自己的想法,完全忽视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神童”是一个孩子的事实。
然而,低龄考生考取高分数说明不了什么。现在许多人对天才或“神童”的定义就是考高分,充其量只能说明该孩子具备很高的智商而已,但是智商只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人做事需要的一部分能力,有时候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能力,而情商、财商等其他能力往往更加重要。在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并非能够教好“神童”,“神童”也未必需要。给“神童”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尊重其自身兴趣和爱好,把选择权归还给孩子自己,才是让“神童”不至于平庸的关键。
教育应有教育的规律,成长应有成长的递进,知识的积累当有时间的沉淀。“神童”的悲剧在于,在知识上可以“速成”,在心理上无法“跨越”,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去做二三十岁的事情,未必适应。“神童”是一种非正常状态,只不过他的某方面能力被提前高度开发了而已,建议大家要用平常心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不过度关注“神童”,不破格录取10岁的苏刘溢,或许是对他的保护。
十岁高考神童是否破格录取存疑 被批错位竞争
浏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