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率和出国率可以衡量高考制度

浏览 7

一旦高考(论坛)分数达不到第一志愿录取线,就会掉到相差较大的愿意接收第二志愿的学校中去。这可能使考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完全满意的程度(比如100分)。很多考生不能接受只有50分的满意度,他们就选择复读。

近几年来,北京每年的复读生多达2万人,占全部考生的约20%;其中不乏高分考生。例如2006年北京有539名600分以上的考生没被第一志愿录取,其中大部分选择了复读。复读率的高低其实是高考制度效率最直观的指标。复读率越高,表明高考制度的效率越低。复读意味着此次高考过程没有成功地将学生配置到大学,而考生不得不多花一年的时间来重新完成这一过程。实际上,复读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是重复了过去一年的学习。对于短暂的人生来说,一年的时间是一个重大的投入。人生有多少个一年呢?

另一个衡量高考制度的指标是出国率。大量考生及其家长早就做好准备,一旦第一志愿不被录取,就马上办理出国就学手续。这当然也不是一个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较好配置。因为高中生一毕业就出国,不仅由于年龄较小会在国外遭遇种种困难,而且还会让学生在还没有积累足够的本国文化的情况下就接受异国文化,可能成为“文化半残疾”。更不用说,出国留学还要迫使大部分并不富裕的家长节衣缩食,承受沉重的财务负担。所以,出国率越高,说明高考制度的效率越低。近年来,高中生不参加高考就出国留学的人数成倍增加,很多中学也办起了出国班,高考后各个高校针对考试成绩不佳的学生的国际班如雨后春笋,恰说明了高考制度的严重问题。

除了上述明显的弊端外,高考给考生和家长带来的焦虑也是一种重要的福利损失。尤其是在填报志愿时,家长与考生一起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煎熬。他们不会像在*上玩自己的闲钱那样轻松。因为一旦填“爆”了,输掉的可能是孩子的前途。一模、二模、高考、分数公布、录取线公布,直到大学录取,考生和家长都在紧张和焦虑中等待着。不少家长因此而请假在家,他们又与考生一起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这种高考制度带来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和巨大的精神损耗。

只可惜,同样的悲喜剧年年都有,高考制度却几十年一贯。在这样的制度下,发展出了相关的专业、产业与文化。出现了不少对这种复杂高考制度进行分析、计算和解释的专家,出现了不少高考心理专家,出现许多复读学校。今年高考分数刚公布,网上已经有复读大会的广告了。高三家长们的话题也多围绕着这一制度所带来的过于复杂的技术性词汇,如“分差法”,“排队法”,等等。只是人们有所不知,这一切现象和事物,在另一种高考制度下是不存在的。在考生和家长围绕着高考的喜怒哀乐后面,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一高考制度创立者和维护者的一声狞笑。他们好像每年都在等待着享受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