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丛生 高考加分制度如何“拨乱反正”

浏览 8

浙江600多名考生凭“三模三电”等获高考加分,再度使高考加分制度遭遇“信任危机”,删减所有加分项目、高考“*考”的呼声不绝于耳。

当教育的“公平性”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作为一项旨在淡化“应试教育”色彩、体现教育“科学性”的国家政策,高考加分制度该如何“拨乱反正”?

“三模三电”高考加分再受质疑,浙江释疑“政策过渡期后人数将明显减少”

2009年“三模三电”高考加分事件发生后,浙江对能够加分的相关项目、赛事与名次进行大幅缩减,加分分值也从20分降至10分。但在2010年高考加分公示期,600多名凭此获得加分的考生依旧受到了质疑。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该省共有4310名考生获得高考加分,1011人获得体育项目加分。而在体育加分考生中,三模三电和定向项目为643人。

“因三模三电和定向而加分的人数,约占体育加分人数的三分之二。田径游泳球类等加分小孩,那是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大家都没意见。但‘三模三电’是靠金钱和规则换来的。对那些‘*考’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质疑者说。

“三模三电比赛确实存在组织不够规范,获奖人数增长过快,近年来成为群众投诉、质疑的重点。”浙江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但是新规出台后,申请难度已大幅提高。在2010年获得三模三电和定向项目加分的643人中,只有1人是在2010年1月6日以后通过比赛获得加分的。”

如针对比赛名目繁多、考生跨赛区获名次的情况,浙江的新规是,从2010年1月6日起,申请者必须在国际重大比赛及全国体育大会取个人前6名,全国性重大比赛(不包括全国分区赛)取个人前3名,全省性重要比赛取个人第1名且需同时获二级及以上运动员证书。

又如有考生家长反映,在相关比赛中,考生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轻松获得名次和证书。浙江则规定,获奖者必须通过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组织的省级统一认定测试方可获得加分。

“今年加分的643名考生中,只有89人符合新规。但是由于政策的过渡性,2010年1月6日前在新规范围之外、但又在国家体育总局年度竞赛计划赛事中获得相应奖励或证书的考生,仍有申请加分的资格,导致单从数字上看,2010年的加分人数并没有明显减少。”浙江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解释说,由于高三学生可凭高中三年内获得相关奖项申请加分,这种“过渡期”情况很可能在2011年和2012年重现。到2013年,“三模三电”等项目加分人数将明显减少。

造假事件迭出、权钱交易色彩浓厚,高考加分制度面临“信任危机”

高考成绩的每一分,都意味着增加或者减少成百上千个竞争对手。在一分决定命运的情况下,20分高考加分的“诱惑”,令许多人趋之若鹜,导致高考加分“乱象丛生”。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说,对于高考加分制度的公信力,公众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质疑”,执行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面临信任危机。

记者在调查中感受到,这种“信任危机”,一方面源自一些高考加分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严格的定量标准和外部监督,容易受到人为操纵,给造假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如2004年西安曝出的二级运动员证造假事件中,600多名申请二级运动员加分的考生中,只有约200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二级运动员,有体育教师透露“从市有关部门弄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编造在一次体育比赛中获得前几名。这都容易,也不用花多少钱”。2006年湖南省曝出的“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中,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在复审测试中达标,由于听说测试比较难,3000多名申请加分考生有1000多人缺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高考加分考生,还被屡屡曝出来自“非富即贵”的家庭。有网民因此评价说,“在公平、公正象征的高考面前,加分制度已成为一条隐蔽于僻静处的特权小径。”

以2010年在民族成分方面造假骗取高考加分的31名重庆市考生为例,以“*分”659分稳居重庆文科第一名的何川洋,其家庭就是典型的公务员家庭——其父何业大是重庆巫山县招生自考办公室主任,其母卢林琼是巫山县编办主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汤平的女儿汤佳(化名)也在此列。

浙江省教育厅宣传处负责人陈峰介绍说,2008年,浙江省取消了优秀学生干部的高考加分政策,其原因就是“这一项目加分标准过于模糊,受益者大多为领导干部的子女,比重已严重偏离了合理的范围”。

“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严重异化,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和滋生腐败的温床。”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说。

“公平焦虑”下素质教育面临两难选择:“*考”还是“规范加分”?

高考加分制度本意是鼓励、照顾有特长的人才以及特殊群体,是体现公平之举,现在却被权力侵蚀,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但在还没有实现素质教育、上大学被大多数人视为“出路”的情况下,这项制度到底是该废除还是规范,各界人士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在2010年3月初进行的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将矛头直指高考加分政策,称这是对绝大多数“*考”学生极大的不公,纷纷建议规范高考加分政策,杜绝权利寻租。

“只要有加分项目存在,就会有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去找关系、托门路,制造假材料、假证明,通过不法手段谋取用以高考加分的证明,目前的高考制度不尽完善,但起码公平。建议政府下定决心取消高考加分政策。”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说。

在公众的推动下,不少地方出台了整顿高考加分项目的政策。“只减不增”已成为高考加分中的一种趋势。

江西、湖北、江苏等省则陆续取消了省级优秀学生保送或加分的政策。2010年,山东取消所有省内规定高考加分政策。浙江、重庆等地也都缩小了加分的一些项目和分值。云南省还取消了大中小学校招生中的“奥赛”等所有学科竞赛活动成绩的加分政策。

“不能因为存在违规现象就一味地要求废除加分政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鲁安怀表示,加分政策的存在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它为的确有特长的考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对于打破应试教育弊端、推行素质教育、体现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0年年初,在调整“三模三电”等项目的高考加分前,浙江省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召开了9次征求意见会,听取家长、学生、校长、教师、体育教练员、裁判员、专家学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管理部门等各方面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是与会者之一,他告诉新华社记者,高考加分政策已经成为一尺衡量社会公平与否的标杆。公众的“习惯性质疑”心理,恰是社会公平受到侵蚀后的反映,也是公众痛感公平缺失的折射。“一刀切”取消高考加分项目,虽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因噎废食”之嫌,但能够消除广大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教育公平焦虑。

但同时与会的几位知名中学校长则认为,在“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实际情况下,学有所长的学生能够通过科技类、注重动手能力的一些竞赛获得高考加分,就像是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中开出的“透气口”,所具有的导向性是不容抹杀的。

“即便加分完全合理,也可能受到群众质疑。高考加分制度执行中的偏差,可以通过改进执行来解决,的办法便是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一位校长说。

杨建华表示,如果“*考”一时难以实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则成为剔除高考加分丑闻的路径。高考加分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使“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要把加分程序信息放到阳光下暴晒,避免权力之手染指。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要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切实维护招生公平公正,加强信息公开公示,进一步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

为了便于了解加分考生真实情况的同学和老师进行监督,浙江规定,从2009年起,考生的加分材料不仅要经过所在学校、所在地市县招考机构与省招考机构的三级审核,还必须经过学校师生出入必经处醒目位置、所在地招考机构点和省招考机构的“三级公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