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警惕6类"招生陷阱" 4类家长容易上当 (2)

浏览 7

陷阱四:假冒招生人员

  有些不法分子假冒省高招办工作人员或高校招生老师,拿出“录取函”、“预录取通知书”、“入学批准书”等虚假材料。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假冒军校领导、军队高级干部等身份,怀揣“部队院校招生录取介绍信”,招摇撞骗。

  提醒:教育部明确规定,严禁高等学校雇用在校学生、教师及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生源并介入招生录取工作。一些所谓的书面材料是不法分子的障眼法,因为高校录取通知书一定是按规定通过邮局寄给考生的。

  陷阱五:以“自主招生”行骗

  目前不少学校经过批准都在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的改革试点。不法分子也把目光转到了自主招生上,声称可以利用自主招生录取分数较低的考生,让家长误以为自主招生就是学校说了算。

  提醒:2010年,全国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共有80所,考生可查询教育部网站了解。符合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条件的考生,需参加试点高校自行组织的文化测试、面试,经审核后才能确定为入选考生,考生和家长只要打电话到高校咨询或上网核实便可知真假。

  陷阱六:打“时间差”邀功请赏

  一些不法分子以“帮忙”为由,获取考生的报名号、准考证号、身份证号和密码信息后,利用考生信息渠道不畅而产生的“时间差”,赶在考生之前获取录取信息。这本属于正常投档和录取,他们却向考生家长邀功请赏,声称是自己找亲戚朋友、花钱疏系后考生才被录取的,向考生和家长索要“活动经费”。

  提醒:录取过程严禁任何高校以任何形式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考生对自己的准考证号、身份证号、考生身份识别卡密码及修改过的密码要注意保密,不要丢失或让他人掌握,也不要将准考证、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告诉或交给任何中介组织和个人。接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的录取结果,再到学校办理报到入学和缴费手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