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复查能挡住多少加分造假

浏览 8

针对近期个别地方发现的涉嫌以违规手段骗取高考加分资格等现象,教育部18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做好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教育部强调,“对新生报到所需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迁移证、高考加分资格证明等材料逐一查验”,“对骗取高考加分资格、录取资格或企图冒名顶替入学的学生,发现一个查处一个”。(8月19日《西安晚报》)

作为高考招生的终端同时也是高考加分最终“目的地”的高校,“做好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预防“骗取高考加分资格”,非常必要。对于考生来说,这有利于维护高考招生录取的公平、保障其教育权利;而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这同样也是捍卫其自身利益、确保能够“择优录取”的应有之举——新生录取,却蒙混进几个“骗取高考加分资格、冒名顶替入学的学生”,这当然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高校不愿看到的事情。

但同时,也要意识到,“高校复查”固然必要,但事实上所能起到的清理、防范作用能有多大?其一,以当前高考加分学生数量之多,仅凭高校一己之力,要想“逐一查验”,实在有“应付不过来”、“查不胜查”之虞。数据显示,目前在许多省市,享受各种加分的考生已占到全体考生的10%甚至更高,如在重庆“近5个考生中就有1人获加分”,加分人数为3.37万;而在北京,加分人数近1.1万人,占全部考生8.1万人的1/8强。

其二,即使高校有精力来“逐一查验”这些加分考生,其查验核实的能力和可能性,也相当堪忧。一方面,目前各地总计超出200项的加分种类,许多不属于教育范畴、也并非教育部门审定授予的,分属多个部门管辖。那么,对于这些加分的真伪虚实,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要想逐一甄别,显然会相当为难。

另一方面,当前饱受诟病的加分造假、冒名顶替现象,大多并不直接体现在“资格证明材料”的形式上,而是实质内容上(如体育加分却并无真正体育特长)——事实上,那些由相关部门核发的证明材料,形式上往往都是“货真价实”的,如“罗彩霞案”中冒名者的警察父亲利用职权开出的户籍迁移证。这种背景下,除非重新进行实质性考核,否则,实际上很难通过书面材料查验来甄别加分造假的。

所有这些再次表明,要真正彻查并根本堵住“骗取加分资格”现象,高校复查并非治本之计。而治本的出路只能是从源头着手。首先,对当前的高考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将那些与教育无关的、缺乏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的加分土政策,进行尽可能地精简压缩。其次,对保留的少数加分项目,制定严格明晰可操作的认定标准,避免其被模糊操控的可能性和空间;最后,对于加分的程序过程,实行彻底地公开透明化,以便充分的社会监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