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日记】SARS那年,我的高考志愿填报了临床医学

浏览 11

讲述: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胡秀梅主治医师

记录: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肖冠华主治医师

我是胡秀梅,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一名主治医师。

(胡秀梅医生—南方都市报拍摄)

SARS那年,我正准备高考。当看到无数医务人员为控制疫情做出努力,甚至有人付出了宝贵生命,更加坚定了我从医的决心。填报志愿时,我填的都是医学相关专业。幸运的是,我如愿以偿地被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了。

17年后的除夕夜,我有幸成为广东支援湖北疫情防控第一批医疗队员,与我院当年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前辈郭亚兵主任、李利护长和史丽莎老师一起出征、并肩作战。

缘于研究生期间的课题研究,我对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特别感兴趣。2015年,我留在南方医院工作,规培结束后定岗到检验医学科微生物室,此后一直从事病原微生物检验工作。

2019年,我有幸被郑磊主任及科室管理团队一致推荐为我科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小组组长。我们组建了南方医院病原体诊断交流群,注重检验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力争更好的解决临床问题。

作为一名检验工作者,我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新冠疫情病原快速检测做些工作,但支援医院检验科最初并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看着临床医生和护士们都一批批进入病区一线,而我只能在酒店帮着大家进行防护训练。说实话,我内心确有不甘。

到达武汉第三天,领队助理王海明带领检验的11位队友成立后勤小组,暂时负责防护物质的清点派发、住宿问题协调、日常生活用品采购、安排三餐等问题。能够保障其它队友没有后顾之忧的上班,我们感到责任重大。

(胡秀梅(中)与南方医院队友准备进入病区工作)

初到汉口医院,条件确实艰苦。病区入口临时用两个大柜子搭建的缓冲区,从清洁区到污染区之间几道墙壁并不密封,缓冲间里面没有照明灯,队友们只能摸黑脱去防护服,这给进入病房工作的队友带来很大挑战。

刚到时医用防护用品非常紧缺,眼罩和面屏需要反复消毒、重复使用。时值春节、疫情突发,本地医院工作人员有些疲劳病倒,有些被调到别的病区工作,除了院感防控,我们还得自己承担防护用品洗消和保洁工作。

在郭主任的带领下,医疗队三位负责院感管理的老师对病区进行重新分区布置,并优化医护人员的防护流程。队里成立了洗消小组,我也成为最初的成员之一。由于病区里面很难找到一个绝对清洁的区域,每天洗消完的近百副眼罩和面屏晾晒成了一个难题。

如何避免晾干过程中导致二次污染,我们洗消小组反复讨论了各种方案。最后,我们想到用紫外干衣机,通过68℃的热风迅速烘干,又可采用内置紫外灯管再次消毒。我们咨询了武汉四家大型超市,答复都是已售空。南方医院领导得知我们的想法和需求,迅速给我们邮寄来干衣机,终于把防护用品烘干问题解决了,队友的安全有了保障。

在郭队、李强老师和其他检验队员的齐心协作下,汉口医院检验科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检验工作量增加,2月中旬我开始进入检验科工作。因防护服比较紧张,我们一穿上就尽量多做些工作。几天下来,我的额头、鼻翼和后背因长时间被汗水浸湿,冒出很多小痘。跟老公视频,开玩笑地说,我逆生长了,又开始长青春美丽痘啦!

(胡秀梅在汉口医院检验科工作)

目前,洗消工作仍由我们检验专业队员排班完成。虽然洗消过程中,高浓度的消毒水刺激到鼻子酸痛、眼睛流泪,没有一个人因此减少流程或降低消毒水的浓度,因为我们不能让队友的安全置于任何隐患之中。

到达武汉一个多月了,我最近收到越来越多亲友的信息,大都在问“支援何时结束?何时回去?”。我统一回复,“随医疗队将抗疫工作进行到底!”

其实,第一时间报名出征,并非我一时冲动。我和老公都是医务人员,1月23日广州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机制时,我们就预计有可能要被调回去值班。老公说他已经向单位报告“春节期间在家待命,如有特殊情况随时返回岗位”。我也告诉微生物室的同事“假期几天都在广州,如有需要随时联系。”所以,我们留爸爸在广州过年,万一我们被临时召回,他也可以帮忙带小孩。虽然没能回老家,爸爸有点不情愿,但还是留下来支持我们了。

(胡秀梅一家)

这些天我一直牵挂六岁的女儿,春节前那段时间比较忙,接连几个月没陪她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原计划我初四值班,本答应从除夕到初三连续陪女儿,这次我又食言了。老公也因初二值班时接诊新冠病例被隔离。半个月的时间,家里只剩爸爸和女儿祖孙俩。不过从每天的视频和爸爸发来作业来看,我和老公不家这段时间,女儿的自理能力和自觉性都提高了不少。对她来说,这也是一次历练,也算得上成长过程中一笔财富吧。

(通讯员:李晓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