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的病因

浏览 12

阳虚是中医病症名词。指机体阳气虚弱,机体功能减退或衰弱。阳热不足,代谢活动减退的病理表现,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此外,阳虚也可见于心阳虚或脾阳虚。阳气有温煦肢体、脏腑的作用,如果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症状有:畏寒肢冷、精神不振、面色白、手足不温、怕冷、大便稀、小便清长、口唇色淡、口淡无味、食欲不振、脉虚弱、舌淡而胖,苔白而润、舌边有齿痕等。其主要原因如下:

1. 先天不足,肾气亏损。通常多指气虚或命门火衰,肾气与肾阳为先天之气,为一身之根本,肾气亏损与命门火衰则不能温煦肢体和脏腑,均会出现手足不温、怕冷、大便稀、小便清长的阳虚表现。

2. 禀赋虚弱,正气不足。体质本来偏弱,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正气虚弱,稍有不慎,则容易感受外邪,损伤阳气。

3. 房室不节,劳倦过度。素日生活起居不当,冒风淋雨,忽冷忽热,不及时减少衣物,过度使用电扇空调,贪食冷饮,或过度劳累,以致正气亏损,肌肤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趁虚而入,人体感受外邪。

4.七情过极。怒、喜、思、悲、恐、忧、伤这七情过极,日久不复,会损伤脏腑。

5.年老体衰。随着年纪的增长,阳气虚衰是不可避免的。

总结来说,阳虚不外乎先天和后天两大因素,治宜温补阳气。一方面,先天因素要从孕妇孕期做准备,避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及时增添衣物。另一方面,要做好日常护理,平时多吃温平补益的食物,可以服用温阳补气的中药进行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