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武汉各大医院的心理门诊都接待了前来咨询的家长和考生,希望心理医生能为考生缓解压力。
心理专家指出,考前一周是考生精神最为紧张、压力最大的时期。据统计,这段时期约有4%左右的考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如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入睡困难等,而且越接近考期,这些反应越明显,医学上称为“考前紧张综合征”。
中南医院心理科张晓琴教授认为,考试前产生紧张感是正常的,保持适当的紧张能刺激大脑,使思维保持一定的活跃状态,意识的清晰度、注意力的集中度也会相应提高。所以紧张对于提高学习和考试效率有一定帮助。但过度紧张就会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家长、老师和考生共同调节心理。
家长端正自己的“态度”
考前一周,考生基本都是在家备考,这个时候家长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张晓琴教授认为,要帮学生克服考前紧张,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在孩子考试前施加压力,让孩子“立军令状”,同时也不可过分“优待”孩子。要让孩子重参与,重尽力,重坚持,而不是重结果。
省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陈振华副教授认为,过分“优待”对考生的负面效应往往大于正效应,容易让考生增加心理压力。
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开导孩子,在生活、饮食方面只要给予适当调理就行,最好保持原有的生活秩序,营造一种安静温馨的家庭氛围。学校避免紧张氛围
考前,为了让考生全心全意备考,学校里常常挂出高考倒计时牌,有的仍然用题海战术,徒增紧张气氛。
张晓琴教授认为,学校应为考生合理安排复习课程,教育考生正确看待高考,人生的道路有多种,作好落榜的思想准备,以轻松的心态去迎考。
考生要会给自己卸包袱
在考前,除了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压力外,很多考生会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张晓琴表示,考生自己应在考前调整心态:要学会宣泄,减少不良自我暗示。
陈振华则建议,当考生感到压力太大时,不妨把自己的心理变化讲出来,将郁闷释放出来,让别人开导开导就会觉得有所安慰,不要害怕求助于别人。
专家认为,临近考试,考生的学习时间不宜太长,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锻炼,听听音乐,消除视力和身体的疲劳,白天学习不能盯着一门功课,最好每隔1小时变换一下科目。
为了适应高考的气氛,考生可以在平时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比如按照高考的时间和题量,自己做几套题,适应高考的节奏和气氛。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