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变奏曲

浏览 6

说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疾患,好像颇有些另类色彩。因为在大学这片沃土上,人们已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大写意境界。其实不然,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是方向性的改变,大学生心理疾患正是在这一特有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B调: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这种状况又常常被人们模糊地认识着,若走近真实和清晰,我们的思考也许将更有价值。最近由“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发布的研究成果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患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大学生占16.51%,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容乐观。课题组研究发现,北京高校大学生个性特征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17.34%)略高于男生(16.7%),由于生理上的敏感,心理疾患症状更加明显,反应也更加强烈,这说明心理素质教育应注意性别差异,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此次调查中,一年级新生没有暴露过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新生的教育可以放松。事实上,身处陌生的人际关系环境,开放式的教学对旧有的学习方法提出挑战,这些都需要对自我重新作出评价。新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否则容易失去对未来4年的全局把握。在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中,二年级的比例偏高,这和人们观念中已进入稳定状态的二年级有所差异,这一方面说明新生教育不够深入、具体,只停留在面上的现象扫描,而忽略了用发展的眼光去探求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有些矛盾积累下来,成为更多个性化的较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经过4年大学教育,学生的自控能力越来越强,行为更符合规范,但创造能力有所下降,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成为心理素质教育中亟待开发的内容。此外,来自非城市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其中边远地区的学生比例最高(19%),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较大的生活差异使可以用来作为参考的社会坐标发生了位移,从而造成了心理落差。D调:一条可行之路从根本上说,也许可以这样来解析: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的高定位使成才的欲望非常强列,但心理发展却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在这种欲与不能之间的困惑造成了大学生这一心理障碍高发群体。因而,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需,而且大有可为。人们大多把心理健康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心理咨询,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大概念。即使心理咨询本身也有性质区别,除了解答问题型,还有一种更具潜力的发展型,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测试,衡量学生发展的潜力,着眼于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自己。如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咨询被细分为学业与发展咨询、职业发展咨询和心理健康咨询。人们注意到,大学里已相应出现了咨询人员和心理辅导人员,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给予心理健康有障碍者以心灵的支持,通过共同探讨和分析渡过危机的方式,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现在,过一种健康的心理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的共同追求。有些人还每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选修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北师大聂振伟老师去年开设的心理素质训练辅导选修课只有4个听课名额,却有26人报名。C调:尚不如意的现实令人遗憾的是,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追求不协调的是,心理咨询机构远不尽如人意。目前北京67所高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的有28所,只占41.8%。在国外高校,每2个学生就拥有1个心理教育专职人员,而在国内通常近两万学生也只有一个半心理教育专职人员,另一半还要兼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国内高校名目繁多的心理咨询机构也不规范,主要是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的构成及学术背景参差不齐,许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直接参与专业上的操作。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辅导在内容上有交叉,但两者其实是有专业区别的,前者把着力点放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可以糅进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但后者更注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虽然殊途同归,但存在手段和方式的差异。若把两者混同,将导致许多受过基本素质训练的专业人员往后退,从而降低自身专业品格。因而有识之士正在呼吁:加快建立专业机构,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对于合格的专业专职人员颁发资格执照,使专业人员持证上岗。(银杏树推荐)

(责任编辑:zxwq)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