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扭的孝不甜,父母需要反思自己

浏览 6

  一、孝文化的转变:从慈孝到强孝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1、孔孟时期的相对孝:序位和传承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孔子所说的孝是相对的,孝为代代传承的因果。父慈母爱而子孝。如果父不慈,孔子在《坤卦·文言》写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间,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
  2、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
  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后来的“割股疗亲”就是愚孝发展到极致的产物,这时孝道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3、孝道政治化
  绝对君权专制体制下,孝文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没有不是的父母。也就是说,父母都是对的,只要在父位上,我们就都得孝敬孝顺。
  二、孝道文化下的人格不平等
  人人平等。不管身份地位民族国家,人格层面都是平等的。
  父母本身人格独立,父母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在身份上虽是父母子女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在“在完成过程中的成人(孩子的意思)”。
  而孝道文化在人格上不平等,父母尊,孩子卑,压抑人的正常情感,在表达上是压着人的真实感受的,无条件的以父母为中心,有时看着二十四孝的故事,会感觉到人性的扭曲,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什么样的父母需要孩子做出这样的举动来证明孩子是爱TA的。就算出现,也只是孩子的天性或者爱的结果,值得如此大肆宣扬,让所有人的效仿吗?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成人父母尽到自己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其实何须孩子孝自己呢?当一个人能很好的照顾自己,夫妻关系良好,与孩子们关系和谐,让孩子独立自主的成长,孩子离家后,夫妻之间感情良好,关系和睦,孩子们在外面也放心,有空回家看看父母,这种良性的家庭关系,在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之间是平衡的。
  孝道文化是一种捆绑式的强加。不强调爱,而强调孝,这是一种有条件的养育。
  三、爱与孝的心理因果关系
  爱出者爱返。
  从人性层面来看,父母爱孩子,在孩子童年时给孩子无条件但有规则的爱,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在父母成熟的人格和爱的滋养下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反哺父母,形成一个爱与孝的良性循环,在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需要孝的教育,自然而然就会爱与尊重父母,因为爱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对父母的爱的回应,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如何爱自己,也学会了如何爱父母,当孩子有了爱的能力,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因,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果,孝就是这个果的显现部分之一,孝得自然,孝得纯粹,孩子和父母在一起自然和谐的流动,父母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爱父母,不用孝道教育,孝自然存在。所以说父母言传身教,孝即是效仿,孝是教的一边,都是看着父母学来的。
  反之,父母对孩子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做好父母的本分,忽略冷漠伤害甚至残害孩子,夫妻关系不稳定,家庭如战场,有家像无家,孩子在无爱缺爱少爱的环境中长大,战战兢兢的活着,在孩子心理留下更多是伤疤和痛苦,孩子心理深处更多的是恨、恐惧、愤怒等,虽然这些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但一直在底层蠢蠢欲动,在这个时候将孝道强加上去,对这个孩子来说是一种残忍,强扭的“孝”带来的是更多彼此的伤害。
  盲目的孝道文化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人性的摧残,真正的爱文化却没有普及,父母如何爱彼此,父母如何爱孩子。
  往往伤害孩子最深的人,是自己的父母。天底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每个父母提供的爱的质量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爱的环境生存的孩子,自然有不同的孝的表达方式。
  有的时候父母的爱参杂了太多的毒。期望的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占有的爱(我养了你,你就是我的),溺爱,控制的爱(你必须听我的),自恋的爱(我比你强,你得学我),苛责的爱(你怎么这么蠢),比较的爱(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抛弃的爱(父母不要孩子或不养孩子)等等,父母深深的伤害了自己的孩子还不自知,却要求孩子孝敬自己,有时会是一种讽刺。从道义层面上强加到孩子身上,认为这个天经地义的,其实只是人的一种选择。语言态势是你必须。。。,才是。。。,否则。。。(你必须孝,才是好孩子(好人),否则你就是畜生(猪狗不如))。
  四、孝不孝其实都是孝
  孩子的行为都是潜移默化学来的。家庭的心理遗传是通过父母的行为模式和情绪模式一代代的沿袭,模板的复制。
  孝是对父母爱的陪伴的复制,也是父母对待自己的父母的方式的复制。
  不孝是对父母伤害孩子的教育的复制。父母本身的性格,相处模式,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都在学习,长大以后就用这种方式回报父母。父母童年虐待孩子,打骂孩子,惩罚孩子,责备孩子,羞辱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会学习这种方式来还报父母,有时还要加利息。
  五、综述
  强扭的孝不甜,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成长自己,先学会爱自己,爱孩子,回归朴素的孝,孝是爱的衍生品,父母人格健全,慈爱孩子,陪伴孩子长大,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人格,孝自然从爱中流出,孩子会自然而然的回馈父母,这是一个爱的流动的链条,不能强加。如果是在痛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需要先清理好自己原生家庭给自己造成的伤痛,慢慢的与父母回归自然的关系,不要被所谓的孝道文化绑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