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分析,会对宝宝的安全感有非常大的影响。长大后的宝宝容易养成胆小、退缩,不敢相信他人,沟通不畅的性格。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爱发火,对人怀着敌意等。那么作为父母,做过的哪些事情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呢?
爸妈在外 养孩子出钱不出力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吃得好用得好,物质生活比较优越;辅导班特长班,样样课程不落人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有一大堆新衣服、新玩具,令周围同学眼馋。然而,每到开家长会时,要么就是爷爷奶奶等老人出席,要么就总是父母中的一方出席。他们不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却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因为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异地工作。教养孩子的重任只能落在家中老人或单一家长身上。身在异地的家长,除了年节期间回家外,基本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据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工作发展的需要,父母至少有一人在异地工作的家庭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当家长的一年都见不上孩子几面。
上五年级的姜凡已经完全适应了和爷爷奶奶组成的“三口之家”生活。姜凡的父母一直在上海打拼,小姜凡出生后就被送回了天津老家。姜凡的父母一年回来不了三五趟,孩子是老两口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上学后也是老两口接送,家长会自然也是二老参加。小姜凡说:“我想爸爸妈妈,因为他们能给我带好多新玩具回来,还有没见过的最新款电子用品,每次他们都买给我。”可见在小姜凡眼中,爸爸妈妈的礼物似乎比他们回家更让人兴奋。姜奶奶说:“孩子和我们说的话是越来越少,随着学习内容越来越深,我们老两口想辅导功课都有心无力。”像姜凡一样,有很多孩子被隔代教养,年逾花甲的老人竭力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然而,他们中大多数无力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更谈不上有的放矢地引导和帮助。他们说,孩子学习不让我们费心就行。
还有一些家庭,父母中的一方去外地打拼挣钱,另一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留守本地,这种情况被一些社会学者称为“假单亲”。往往留守的一方身兼数职,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可以说“又当爹又当妈”。但由于家里只是亲子二人,留守家长往往把全部的时间和无限的爱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紧盯学习成了每晚的主要工作。
异地打拼 替全家奋斗未来
现在社会工作压力大,公司异地交流更是很多企业升职的必经之路,而大多数中年职工都希望自己事业有成,特别是很多妻子也笃信“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哪怕是老公异地工作,自己顾家管孩子,也愿意他拼搏出一片天空。
30多岁的张先生原本在本市某公司就职,后来由于公司发展,提拔他为唐山分公司副总。他寻思,津唐两地没多远,坐火车一个多小时就到,工资奖金加上补助,比原来多挣小三千。张太太虽然稍有不愿,但想到能多挣钱,尤其是听老张说外派是锻炼,发展空间很大时,望夫成龙的她表现出了贤妻良母的一面,将照顾上中学儿子的重任一人扛下:“你在家也管不了孩子,还不如到外面为我们娘儿俩挣钱去呢。”俗话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伟大的女人,正是张太太的坚定让老张没犹豫,拎着拉杆箱就直奔唐山。本来说好的“周末夫妻”压根就没实现过,甚至 “月末夫妻”都勉为其难。但张先生倒是挺美,毕竟在外地把分公司经营得挺红火,集团老总对他又挺赏识,据说还许给了老张更高的职务。面对不着家的老公,其实张太太心里也纠结,但一想到老公能为这个家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尤其是通过这个跳板还能升职,自己也就认头了。
而有些精明的家长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肖女士两口子都是外企中层,常驻上海,出差出国更是常有的事。女儿由公婆在天津抚育,用肖女士自己的话说,孩子生活就是不差钱。对于女儿的学习成绩,肖女士倒是睁一眼闭一眼,她说:“我们现在就是替她奋斗,当其他孩子都要去中考高考挤独木桥时,我们已经有本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直接送到国外,绕过这些‘障碍’。”至于情感上的亏欠,肖女士淡定地表示,“有得必有失,我为孩子的创造了美好的将来,她会理解的,当然我每次回家都会买礼物送她。”
可见,无论是忙于自身事业发展的中层干部,还是“替”孩子打拼的白领家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异地工作给孩子带来情感缺失的严重性,而是坚信钱才是家庭、孩子最重要的需求。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