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医保门槛过高nbsp;病患未能治疗

浏览 6

而据了解,因为较高的治疗费用,像小梅的姐姐那样,广州八成重症精神病人没有得到正规治疗。

热心读者

为坚强妹妹感动

昨日的报道让不少人为小梅的坚强而感动。昨日上午,小梅家所在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再一次来到小梅家中。“小梅家的情况之前我们就已经了解,已经登记在册,但因为妈妈有退休金,实在够不上低保的条件,这次我们来,就想再了解一下情况,看能不能想办法帮助她们一把。”

除了上门看望的,不少读者也打电话表示帮助的愿望。广州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就向记者详细了解小梅一家的情况,表示将帮助小梅一家。

姐姐精神分裂

不停说有脑电波

“10多年前就有人说姐姐有典型的精神分裂症,她不停地写材料,说自己有脑电波。但家里实在没能力送她去医院。”昨日上午,小梅显得很后悔,当初要是一咬牙,将姐姐送到医院,姐姐的病情也不至于这么严重。

“她从2000年就开始写申诉材料,自己到派出所报案。当时警察拿着材料来家里就说姐姐可能有精神分裂症。”小梅告诉记者,姐姐自从15年辞职回家之后,就一直非常闭塞,基本上不与人交往,整天一个人呆在屋子,我们也知道她精神肯定有问题,但妈妈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要经常住院,一直没有办法去照看姐姐的病情。

05年想送姐姐入院

费用太高而作罢

2005年,小梅下定决心给姐姐治病,但小梅打听一下医院的费用情况之后,不得不放弃了。“最高的一个月要两万元,最低的也要一万多元,根本无法承受。”于是姐姐的病越拖越重,直到这次病重住院。

困境:花两三万元才能办医保

因为姐姐早已离职,而过去的那间公司甚至不存在了,小梅只能给姐姐买居民医保,但是她们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姐姐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精神病人,买医保要病人本人到现场,要出示身份证、户口本等材料,还要签名,姐姐不愿签名不说,还把身份证户口本等都拽得紧紧的。

无奈,小梅只能为姐姐买最低标准的三无人员医保,“拿着姐姐的病重通知,前几天才去社区服务中心递交三无人员医保申请。工作人员称要等医院出具相关证明才能办理。”但因为姐姐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治疗,按照有关规定,至少要在医院接受三个月正规治疗,医院才能出具相关证明,这期间的费用就得自己掏。姐姐这次住院9天,医疗费已1万多元,小梅感到压力很大。

“即使是办好姐姐三无人员医保。最多也只能报销50%左右的费用,剩下的费用对我们仍是一个天文数字。小梅希望为姐姐做一个精神残疾的鉴定,因为有这个鉴定,报销的比例会高很多,但这个鉴定要观察一年。小梅告诉记者,目前姐姐只在脑科医院住了9天,费用已经一万多元了,如果是一年不知道要多少钱呢?而且医生说,因为姐姐长期没有接受正规治疗,病情严重可能要长期住院。

精神病人

医保残鉴门槛睇真d

办医保:至少住院3个月,医院才能出具相关证明,期间费用自付。小梅姐姐这次住院9天,医疗费已经1万多元。办理医保后,费用最多报销50%。

办残疾鉴定:病人需留院观察一年,根据鉴定等级,医保自付部分分等级报销。

普通精神病人住院1个月至少4000~6000元。目前广州精神疾病中只有精神分裂症纳入医保门诊报销,报销额度每人每月100元。对于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要采取电击等治疗手段,一次花费2000多元。

医生:

就医率低或与报销比例低有关

根据广州市残联提供的数据,目前广州市在册管理的残疾人总人数为521200人,其中精神病人70675人,占13.56%。而据了解,根据去年公布的广州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广州在册管理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中仅有20%接受了有效、系统治疗,其余80%均为没有治疗的患者。有医生表示,这或与精神病医保报销费用比例低有关。

广州市脑科医院医保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精神病是慢性病,虽然治疗费用不算很高,但长期来看费用不小,住院1个月至少4000~6000元。而精神病人往往丧失了劳动能力,这笔治疗费用对病人是很重的负担。

据了解,目前广州的精神疾病中只有精神分裂症一种纳入了医保慢性病门诊报销,报销额度仅为每人每月100元。对于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要采取电击等治疗手段,一次花费2000多元,医保报销只能是冰山一角。

民政局:

医保前费用目前只能自付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康复科科长刘联琦表示,即使是已纳入医保慢性病门诊报销的精神分裂症,按照每月100元的报销额度,买一些老药,进行一些简单治疗还是可以,如果想买一些新药,一个月恐怕需要五六百元。刘联琦说,目前广州精神病的就诊率约三成,其中的原因除了家属不愿将病人送到医院让别人知道外,还有就是治疗成本偏高。

针对小梅姐姐不愿承认自己有病,不愿签名买医保的情况,刘联琦说,这种情况最后都只能在医生的疏导下解决,比如传达给病人一个信息:“给你买医保并不是因为你特别,你看我们大家都买医保。”但刘联琦也坦承,疏导过程需要时间,这段买医保前的治疗费用也只能自己承担,“特别困难的,也可以找民政部门、居委或者慈善机构,寻求社会力量帮助。”

(责任编辑:zxwq)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