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拥有积极的情绪,尤其是当下生活压力较大人们,很难不会出现负面情绪。但是如今各种“积极文化”萦绕在我们周围,似乎让人觉得自己不应该感到不快乐,而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积极状态。你快乐吗?如果不回答“我很快乐”是不是就会被视为怪物呢?
有消极情绪很正常
Brinkmann在他的最新书籍《坚决说不:拒绝那些“改善自我”的狂热心理》 中写到,在生活的很多场合,高兴并不是一项合适的反应。更可怕的是,假装快乐其实让我们的情绪更为受伤。
“我相信我们的情绪和思想应该真实地反映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允许自己表现出消极的念头,去感受那种情绪,因为这才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有时生活很美妙,但有时也很悲伤。比如亲人可能会去世,我们总会失去他们。如果我们一直只允许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那么当这种事真正发生,现实情况对我们的打击将会更大。”
{page}
强制性的“快乐”
那些天生乐观向上的人,和那些天生爱看“自我调整心态”鸡汤书的人,他们固然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当今社会,表现快乐仿佛成了对人们的一种强求。比如在工作场合,员工业绩评价往往强调“专注于积极的成长”,而不是面对实际的困难,要求员工表现得开心几乎成了老板的极权思想。Brinkmann 把这种时刻要求员工表现出快乐的做法,称为“思维控制”。
2016年,“禁止强迫员工高兴”成了一条职场规定。移动通讯商T-Mobile曾经在他们的员工手册中要求员工“维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员工应该拥有能促进工作效率、生产力和合作关系的职业精神,用一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工作关系的态度与客户、同事及管理人员沟通”。美国国家劳工关系局认为这些要求损害了员工组织集会表达对工作环境不满的权利,所以出台了上述规定。
“积极心理”的阴暗面
同时,许多公司在保证员工幸福感方面进行了大笔投资——当然这些投资也是出于老板的私心,希望快乐的员工能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当你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与团队合作,这些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如此强调这一点,因为企业不仅想要利用员工的生产力,还要利用他们的性格特征。” Brinkmann说,“我认为这就是‘积极心理’的阴暗面。我们的心理感受就像一件商品,而且我们很容易把自己从真实感受中抽离。”
“被强迫的高兴”不仅仅是工作场合一项隐患,同时也影响着社交场合。虽然被问到“你好吗”的时候,回答一句礼貌的“很好谢谢”还是挺合理的,然而这意味着,我们的社交氛围可能越来越多地被我们戴上的“积极面具”所主导。虽然机智、活泼的社交氛围令人享受,为了礼貌强行装出的积极,却妨碍着人们开始谈论自己真正的苦痛和创伤。
每种情绪它都有存在的意义
不得不表现出的“高兴”,是一种“自救”的狂热。那些旨在教人们怎么寻找幸福的“自救”鸡汤书籍可能更加伤害你的情绪,因为那种“每个人都应该能使自己快乐”的观念,仿佛在责备那些不快乐的人是因为自身原因才无法快乐起来的。
并且,在我们理解并面对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消极的情绪起到了十分重要而健康的作用。负罪感和自责感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愤怒是面对不公平的正当反应,悲伤有助于我们在痛苦中释怀……快乐很好,只不过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
“积极文化”的影响让人们认为似乎不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消极情绪,长期下去,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要了解负面情绪存在的意义,一个正常人就应该拥有多种情绪,适当释放自己心中压抑的情绪,会对身体更加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