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过于敏捷也是病

浏览 6

在一次企业心理讲座中有个青年引起我的注意,他坐在第一排,是全场唯一带笔记本电脑听课的员工,还不时在电脑上作着记录,一副很认真的模样。课间休息时他第一个冲到讲台前,不断地提问题,而且他的问题提得很尖锐,显现出他思维的活跃。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主持人安排员工提问,专家现场答疑,他表现出非常踊跃,一连提了六个问题仍没有停止的意思,在回答完他第六个问题的时候主持人提醒他提问的人很多,希望他可以给别人一个机会,他才把麦克风交给了主持人。

讲座结束后主办单位负责人主动谈起这位青年。青年叫阿来28岁,大专文化,工作已经7年,是他所在的科室的技术骨干,聪明肯干上进心强,人缘很好,领导也很赏识他。一年前单位进行人事改革后,他们部门除了两个年纪较大的同事外其他年青人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他是专科学历,当时比较自卑,觉得有压力,情绪上出了点问题,常常呆在家里不愿外出上班,不愿参与社交,甚至整天卧床,常常唉声叹气,怨自己能力低、没运气,自信心跌到了低谷,兴趣减退,动力缺乏,觉做人没意思,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症状持续约半年,没引起重视,家属也不以为然。但最近半年领导以及和他比较要好的同事却觉得他去到另一个极端,突然间变得无忧无虑,整天兴高采烈,自我感觉良好,和从前相比判若两人。最初只是认为他恢复自信心,后来他的表现就有点令人头痛。兴奋、语言增多,喜欢高谈阔论,嘴巴不能闲着,非常喜欢和别人争辩,甚至一些极小的无关紧要的事也争辩不停,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同事喜称他得了“口水病”;脾气变差了,动辄就大动肝火。另外精力变得很旺盛,经常东奔西跑,到处要求参加讲座或者是短期培训,每次听完都对同事宣称自己要在某领域有所发展并要成为××家,但并不见他有什么具体行动而且很快就改变主意。比如上个月他去某市参加一个心理学讲座竟然向专家提了20个问题,回来之后得意洋洋地告诉同事说自己把某心理学家都难住了,认为自己是块作心理医生的好材料,准备往这个方向发展……。为人豪爽,请客吃饭争着买单,这个月又买房又买车,自己学车考驾驶证,回到家里还要求他那快奔70的老父母也去学车考驾驶证,父母均是文盲在家务农却要求他们学电脑学英语,要他们跟上时代的脚步。

他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母在家务农,年纪也大了,他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他所在的单位福利虽然很不错,一时间又买房又买车,用起钱来完全没有节制,所有银行的信用卡都申请了,并且到处透支。最近还嚷着要改行而且准备把工作辞了。单位领导担心事态发展下去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他要是出什么问题他们家可以说肯定是垮了。我们也担心他这样透支下去,到时会无力偿还债务,甚至触犯法律,他是我们这个部门的员工,我们也不想他出什么事,考虑到他以前的表现和他家庭情况,我们希望可以帮助他,曾经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但他很抗拒,认为自己不但没有病而且比心理医生还要聪明利害。这次我们想通过邀请您给员工作心理减压的机会,也利用他对医生你的信任和崇拜,给他看看是不是因为压力过大心理上出了问题,还是他有其它的想法和打算……”

主办单位把会谈安排在酒店的晚宴上,我们都入座了,阿来是最后一个到,他主动坐在我旁边的位置上,刚坐下就说∶“詹医生我对你在讲座上六个问题的解答还算满意不过我还有很多问题没问,上次我去听课提了20个问题把那个教授问得哑口无言……”。当时电视上正播放着台湾大选的相关新闻,他看了立即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在讲座上问倒教授的“威水”史丢到了一边,大谈政治了。医生有意称赞了他一句“你脑子转得很快”,他一听马上停止了关于台湾局势的话题说“詹医生我也发现我最近脑子特别好使,不停地转,好象加了润滑油的马达,嘴巴有时都跟不上,比如说自己的思想出现一个‘能’字,然后大脑就会涌出很多与‘能’字相关的概念和句子,联想非常丰富,做我现在的工作简直是大材小用了,我现在信心百倍,在我的眼里没有任何难题,我也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开心过,……”在医生的诱导下他竹筒倒豆子似的叙述起来。

通过阿来领导的介绍和跟他本人的交谈,可以明确这是一例双向情感障碍的个案(也叫躁狂抑郁症)。一年前人事改革后因为自己学历不如其它年青人担心自己会下岗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工作热情下降,觉得自己前途渺茫,思维迟滞好象满脑袋都是浆糊似的,做事力不从心,出汗,心慌,焦虑不安,自觉很辛苦,兴趣减退,那次是抑郁发作;近半年的表现则是躁狂发作,从最初的过分轻松愉快、热情大方、盲目乐观、口才好、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到后来的口若悬河、多管闲事,乱花钱,过分忙碌,都是躁狂的表现。还好他的自知力部分存在,在家人和领导的督促和医生的帮助下愿意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现在病情控制,恢复良好。

情感障碍有单相有双相,单相可以是仅有抑郁发作或仅有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有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或混合发作。抑郁发作时患者自觉痛苦但检查没有阳性发现,不易被识别;躁狂发作早期由于患者本人没有痛苦体验,反而有愉快感,自我感觉良好,症状也不易察觉,况且情感高涨,感染力强,思维奔逸,意志增强这些症状表现早期在一定程度上常给人一种“聪明能干”“自信”的假象而容易被忽视。

阿来的故事提醒我们警惕身边的亲友同事,过度“聪明”也可能是病!

(责任编辑:zxwq)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