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一个刚考上重点中学的来访者,开学后第一次考试考了80多分。本来孩子还本来挺高兴的,结果被一件事情整“崩溃”了。因为他的一个同学拿到自己考试成绩后崩溃地嚎啕大哭,原因是这位同学虽然考了90多分,但还是觉得自己考砸了。相比较之下,我的来访者心态一下子崩了。然后他就躺平了,拒绝上学了。因为他觉得再努力也不可能达到那个完美的结果。而这所重点中学的高中录取分数线,中考7门课,离满分不到5分。
孩子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卷”。
当他们发现自己卷不过以后,就选择躺平,弃学,死宅。
在刚举办的亚洲教育论坛上,我谈到了北京的孩子们内卷导致心理健康恶化,极端事件频发的问题。演讲后,很多教育系统的老师们纷纷来告诉我,他们所在城市地区可能比北京更卷,或者说,更加焦虑。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躺平不干弃学后,我们中国真的也要像日本一样会要出现平成废宅(指出生或成长于明仁天皇在位时期的日本青年避免社交,反对消费主义,甚至放弃婚嫁生育,丧失了理想与希望,这直接导致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一代人吗?
我一直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日趋恶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一头房间里的大象,它已经肆无忌惮地闯进了孩子们的房间,踩踏得一片狼藉。
有一些基本的数据,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疫情,对所有人都有严重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去年一年全世界增加了9000万的焦虑障碍、7000万的抑郁障碍。《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4.6%的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筛出率。当然不是抑郁症,是抑郁症状,但即便是抑郁症状,我们也不应该对此轻描淡写。因为这样的一些抑郁的症状,不管它是否符合抑郁症诊断,确确实实在影响着我们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学习状态、幸福和美好的人生体验了。
它不是一个“狼来了”的状况,实际上,“狼”,已经来了。国家卫健委做的研究,17.5%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南京脑科医院在柳叶刀上发表的数据,中国中学生群体中,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率高达27.4%。
我在2022年的10月份,在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开设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门诊;在11月份,我们开出了相关的帮助青少年从厌学、休学、弃学的状态当中走出来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训练营。
之所以要做这样的事情,是因为现在确实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我也曾经和国家卫健委、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中心的领导,去全国各地调研,也发现全国各地的精神科医院,大一点的精神科医院,都在开设儿童情绪障碍病房,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这个状况变得如此的严重?
在我看来有4个主要的原因。
一个就是普遍存在的、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和内卷;第二个是亲子关系恶化;第三个,我们的孩子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迷茫;第四个,因为疫情的影响,疫情影响到了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的学习,然后剥夺了他们社会交往和走到户外活动的机会。所以,问题显得更加的严重。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怪现象。
这个怪现象是什么呢?
第一,我们青少年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但是如果你接触现代青少年的话,他们会告诉你觉得生活越来越无趣,好像是什么都有,要啥有啥,但是唯一缺的,就是快乐。
第二,学生的考分越来越高,但是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创造力越来越差。
第三,现在学校也好,家庭也好,学习的软件硬件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却越来越厌学、拒学,乃至于弃学。
第四,父母竭尽所能,耗尽家财,去购买学区房,去让孩子参加各种线下的补习班,但是孩子们反感拒绝,往往亲子两代人之间,产生手机冲突、网络大战,乃至于因为玩手机、玩网络游戏、刷抖音的事情,反目成仇。所以父母越努力,亲子关系反而越差;父母越想帮到孩子,越帮越忙。
总之,孩子苦、老师累、家长急,孩子们痛苦到自伤自残,三方满盘皆输却停不下来。
全社会的焦虑不安,都要寻求即刻的满足,我们又陷入一种自我催眠,这种自我催眠就是考上名校就什么都好,但事实是这样子吗?考上名校的孩子就幸福了吗?美满了吗?
我曾经在高校里工作多年。回顾近20年高校的情况,心理健康问题是越来越严重的,成倍地增长。高校心理咨询量、危机干预量,基本上都是10年前的10倍,中小学更是日益恶化。
家长、孩子、老师,三方皆输,这没有赢家,没有人从中真正获益。原来你还可以把板子打在课外补习机构的身上,现在课外补习机构、教培行业整个都取缔了,问题改善并不明显。那么问题出在哪?
01
学业压力、学习内卷越来越严重
去年教育培训行业取消之前,当教育变成一种牟利的手段的时候,它就会变得非常疯狂。有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绞尽脑汁来制造焦虑的广告就是: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全社会的高压下面,我们的孩子们,甚至于出现了很多的,尤其是疫情发生,各种因素叠加以后,青少年的自杀、自我伤害的情况,是疫情前的两三倍甚至更多。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孩子会说:“我只希望我能够多睡一会。”我们的课业的内卷,已经卷到孩子们连睡眠都不能保障,连基本的体育活动都不能保障,那么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当中,出现严重的身心健康的问题。
为什么学业压力如此之大?
孩子苦,体现在教育的拔苗助长上。最害人的一句教育观念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大家开始抢跑、偷跑。学业的难度越来越高。初中的孩子把高中的内容提前学了,高中的孩子把大学的内容提前学了。孩子们一上学就发现自己很多同学开学前就把很多课都学完了。我曾经有一个国际学校的来访者,被要求提前去修世界名校的大学学分,以证明她的优秀,当学分没有拿到后,她觉得自己聪明的人设“崩”了,在家实施了自杀。家长、学校、学校老师,他们处理自己的压力、焦虑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增加作业,层层加压,最后都传递到孩子。孩子为什么会感到人生迷茫,因为人生都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每天都是让他们紧张、焦虑、痛苦的事情,那这个生命还有什么价值?
2016年时我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那空心病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呢?空心病的孩子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些因素,就开始产生对学习的意义、生命的意义的怀疑。
所以,我们孩子们自我否定,觉得生无可恋。既然生命是不快乐的,那么它还有什么意义?学习是无聊的、无用的和无意义的。因为不能考第一,就称自己是垃圾和学渣,而那些考了第一的,总是认为考得好是运气,考不好才是必然的。这个时候他们产生了对人生的怀疑,也陷入到抑郁,甚至于自杀自残的这种状态。
02
亲子冲突,手机战争
我们父母、孩子反目成仇,我们都是为孩子好。但是,父母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痛不欲生,我们的家长既单纯又刻舟求剑。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会认为家长心态、头脑太过简单。父母这一代人,60、70、80后这一代人的价值观还是比较简单的,生长的环境是比较简单的。用我的话来讲,“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雷锋好榜样”。
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他们通过互联网,更早、更快、更多地接触外界的世界,接触复杂的价值观。所以孩子比父母“头脑”复杂,然后父母又想把自己在青春期时的价值观和经验,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父母这代人相信书包翻身,相信读书改变命运,所以我们会希望孩子们重复我们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忘了一点,我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国家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果之上的,我们是改革开放的最大获利者,并不是只靠个人奋斗才有现在的成功的。但如果我们和孩子坐在一起讨论什么是幸福,我们很可能说不到两句就开始吵架。父母会认为吃得饱、穿得暖就是幸福,这确实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的幸福所在。但孩子听完就急了,说怪不得你们一天到晚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孩子从来没有缺过这些东西,他就感受不到这种幸福。如果问孩子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孩子会说我希望的幸福是我和父母彼此能够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说完这话父母也急了,问我们怎么不平等、不尊重了,我们明明什么事情都让你决定。孩子接下来的反驳则让父母哑口无言:是,你们凡事都会征求我的意见,但如果我不按照你们的意见去做,你们就会努力说服我,直到我按照你们的意见去做为止,所以我放弃了,我只要猜测你们想要什么答案,直接给你们就好,我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是你们的人生,所以我可以随时不要。我们还可以举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名校学生自杀未遂,原因竟是父母进他房间从来不敲门。父母会认为在自己家里敲什么门,孩子却会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而当孩子们因为巨大的学习压力,去网络和游戏的世界去寻求一点放松和愉快体验的时候,家长往往就把孩子的一切不如意都归因到网络游戏成瘾上,殊不知,前者是结果,并不是根本的原因。
03
师生对立
师生关系为什么差?孩子们对老师评价越来越低。并不是孩子的要求高了,而是确实教学水平低了。那为什么教学水平低呢?原因很简单,教学不再是为学习,教学只是为考试。所以用一些中学生的话来讲,当知识变成了考点,学习就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它功利太强。教育不再是为了去探索世界,获得真理,而只是为了通过“一场无关紧要的考试”。当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极端地单一化之后,唯一的评价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什么都好”,学习成绩不好什么都不好。这样一个愚蠢的、单一的价值观使得支撑孩子自尊的东西越来越少,所以孩子会越来越脆弱。没有立德树人这种教育观的支持的话,我们的青少年也在做自己不认可的事情,从而自我否定。
04
空心病
那么也因此产生了空心病的问题,这关乎人生价值和意义。我觉得空心病问题的产生,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进步的意义的,是因为我们物质丰富了,就需要追求更多的精神上的满足。而精神上满足不能得到的时候,心就更空了。
空心病主要有这样一些特征。一个是抑郁的感受。但是为什么它并不是典型的抑郁症或者双向障碍,因为它对生物、药物治疗不敏感,甚至于无效。传统的心理治疗无论CBD还是精神分析,都很难去理解这样的一类来访者,因此疗效很差。第二个症状,是孤独感,无价值、无意义感,觉得自己人生无价值、学习无价值、学习动力缺乏。第三是自我缺失。否定自我的价值,不知道“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青少年也往往因为没有自我价值支撑的评价标准,所以就寻求外部认同,非常在意外界,特别是学校、老师、家长、同伴对自己的认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去做那些符合他人期待,但并不是出于自己本心,特别是在学习成绩上,所以把自己搞得非常累。
现在整个教育体系的驱动力就是考试再考试,每天都考试,这相当于这些孩子每天都在被评价。我的来访者会告诉我,一次重要的考试会让他紧张焦虑3周的时间。考试前倒不见得有多焦虑,但是考试后他会担心结果、担心自己成绩不好、担心被老师批评,所以这种紧张焦虑、恐惧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并且成为一种常态。如果大家接触到这样一些孩子的话,你会发现他的这种焦虑是一种无时无刻的焦虑,我觉得都不完全是那种广泛性焦虑,而是他一直处在这种对被评价的担心和恐惧当中。
所以他们存在强烈的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在做毫无意义的事情,然后否定自我的价值甚至于自我伤害,乃至于自杀自残。
为什么我们这样的一些青少年会自我否定?自我否定到自杀自残的程度呢?
我的博士论文是在北京监狱里面做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当时我在整个北京监狱系统,做了3000多犯人的测评,从3000多人当中,筛出来30多个非常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其核心特征就是缺乏共情能力,以伤害别人为乐——进入我的团体干预的研究。
团体(咨询)开始破冰阶段,会有一个类似“优点轰炸”的活动,就是请他们每个人写自己的三个优点。结果这些服刑人员居然都异口同声地写了自己有一个优点:孝顺。
孔子说“百善孝为先”,确实,一个人对自己父母的爱和敬,是人性当中最基本的、最原始的一种善良。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孩子会那么脆弱,会那么否定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为什么会空心,跟我们的良知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文化对人性的认识是怎样的?
“十六字心传”是舜向大禹传位的时候,在《尚书》里面有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中的提到“道心”,孔子解释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本然自明之德”。孟子就更阐述得清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儒家文化当中有一个字可作代表,就是一直在讲的“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就是与生俱来,人就会有这样一个“五常”,仁、义、礼、智、信。禅宗六祖惠能也谈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王阳明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他总结就是“夫人者,天地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这就是所谓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做符合自己良知良心的事情,比如说像我们医院医务人员去抗疫,前线去救助,地震的时候去救助。那我会觉得我没有一分钱,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做这件事情符合我们的良知和良心,是自我肯定的,不需要外界评价,我自己内心就足矣。我不可能认为我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害人的事情,那个时候就“本自具足”,但是如果我们做违反良知的事情呢?我们自己都不认可,“做贼都会心虚”,那么,如果做无价值和无意义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当然也会自我否定。
所以,我想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过度的、极度的功利主义、功利化、虚无主义化,所以我们的孩子被逼着去做那些无价值、无意义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也因此自我否定。用我们学生的话来讲说:“我考得不好会很难过,考得好我也一点没有什么好的感觉,只是逃过一劫而已。”
当他们被逼着不得不每天去做无价值、无意义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自我否定和厌恶,也因此陷入到的抑郁的状态中。
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多个层面的。生物层面就是神经递质,所以我们生物源性的、内源性的抑郁,用药物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人们很多是在心理层面的,行为的偏差、认知的扭曲、情绪的压抑、潜意识的冲突、亲密关系的问题也会导致抑郁的问题,那么就通过心理治疗得以矫正。
现在我们遇到的这样一些更加普遍的青少年的问题,可能是在精神层面,就是理想、信仰、价值观这个层面的迷茫。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需要有更深刻的、更系统的、更基于人的良知和内心的治疗的方法和途径。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对他们不友善的环境当中?这个环境就像是2015年影响全国的雾霾,它影响着几乎每一个孩子。这个环境是怎么造成的?是来自于全社会的焦虑和压力,层层传递给孩子,所以他们身上背负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就一定会崩溃的一天。
现在崩溃的孩子越来越多,从1%到2%,到现在20%、30%还在增加。本来压力就大了,而我们现在,一个人维系自己的价值和利益的抗压能力从哪来?抗压能力来自于良知,在我看来,比如说我们现在压力可能再高也高不过我们解放前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赴汤蹈火的共产党员、我们的先烈们,他们压力肯定会更大,甚至可能要付出生命代价。但是他们有他们的价值观的支撑,他们知道,自己在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甚至也可以为此献身都毫无畏惧。因为他知道这是在做对的、符合良心和良知的事情。
而我们的孩子们呢?因为他们知道分数是没意义的。学习成绩就这样靠刷题刷出来。但评价他们的标准,只剩下学习成绩这一个,他们没有别的可以自我肯定的东西,因此他们的抗压能力前所未有地薄弱。在这个双重问题的作用下面,压力空前地大,抗压能力又绝对地小、越来越小,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必然会产生。
我们在这样一个飞奔的物质社会当中,我们的孩子们无助和迷茫。我会觉得像这样一些问题,要只靠用药来解决,只靠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来解决,可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无法把社会和教育的问题,完全通过医疗的方式来解决。就好像呼吸系统疾病的爆发,如果是因为雾霾造成的,那么不治理好雾霾就没有办法降低发病率,而治理好雾霾可能要比1千个、1万个呼吸科医生更重要。
所以怎么样去破解这样的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我们要用治理雾霾的决心和思想,来治理教育的疾病,来治理教育的这个病态的环境。2015年的时候,全国的雾霾都非常严重。当时说英国花了20年时间才治理好雾霾,但是我们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只用了一两年的时间,雾霾基本上已经治理得比较好了。所以我们完全可能做到这样一个事情,但是要下定这样的决心来治疗病态的环境,然后“矫枉”就是要“过正”。
那么怎么矫枉过正呢?
学习不该讲竞争。我们现在过度地竞争,过度地内卷,所以在不断地制造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考试是为什么?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而不是为考试而学习。学习不能为考试,这样学习就会变成索然无味,甚至于令人厌恶的事情。
如果要减轻孩子的压力的话,恐怕现在非常重要的是要处理家长的焦虑,家长也需要治疗。青少年个案的咨询和治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的焦虑。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青少年厌学、弃学的破茧训练营会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大多的时候,家长的焦虑和压力解决不了,孩子的焦虑压力更解决不了。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要努力学习成长、行为示范。
我们经常又会说到,空心病问题怎么解决不了?我们也在教育,我们好像也一天到晚说立德树人,但是为何收效甚微呢?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叫“知行合一,行为示范”。家长说得再漂亮,老师说得再漂亮,自己没做到,或做相反的事情,那反而适得其反。比如,我曾经有一个厌学的学生来访者,他们学校暑假补课。他并不是拒绝补课,他拒绝的、不认可的是什么呢?他不认可的是他的学校校长,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法治教育为名,在暑假里开展补语数外的补课。所以校长在说谎,在公然违背教育政策,让学生去做违背他们心愿的事情,他们当然更加感到迷茫和愤怒。
我曾经和湖南师范大学的燕良轼教授合作,做了一个“八心”的研究,研究良知的“八心”和空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我们发现,就是越是缺乏感恩、孝敬、责任、是非、恻隐、羞耻、宽容、诚信心的孩子,他们空心的问题就越严重。当我们育人、育心,育这“八心”,实际上“八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使得我们孩子能够在教师和家长的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示范下面,努力成为有这样“八心”的,自我认可的,有良知的高尚的人的时候,那么可能现在这样的一些普遍的抑郁的问题,就能够得到真正的消解。
我们恰恰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和智慧。西方文化中那些糟粕的东西——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物质主义将人异化、物化,最后都让人的心空了。只有帮助孩子修身养性,和谐自然,才能让孩子成为内外合一、有良知的高尚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目前的教育环境,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的人——好的环境会让孩子幸福、快乐,对国家民族有责任感,自己也是有力量且丰满的。而要做到这些,我们作为成年人、作为父母和老师首先要做到,然后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行为示范。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名校高分不如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