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心结束婚姻,摆脱求全责备的丈夫,放自己回到孤单却自在的单身生活中去。但是,现实中的我就连表达不满都不会,哪里还有提出离婚的勇气?为此,我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想得到一些支持和力量。
我问咨询师:怎样才能离婚呢?
第一次咨询:我竟然积压了那么多委屈
“离婚很容易,签一份协议就可以了。可是为什么呢?愿意说说吗?”
“我猜你的婚姻生活让你感到有些不舒服,甚至可能很痛苦,把事情讲讲,让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好吗?”
“如果不知道怎样开始,就从最近发生的事情谈起好了。”
咨询师微笑着帮我放下防备,我开始谈起我的婚姻,我完美主义的丈夫,还有他对我永远“还不够好”的评价——
我们结婚四年,小孩不到三岁,还不能上幼儿园。他不放心保姆带孩子,我就辞职在家当起了全职妈妈。他平时工作很忙,我也心疼他的辛苦,就承担了照顾孩子的责任和几乎所有的家务,还尽可能帮他做一些工作,比如准备行李、订机票、做报销单,甚至给过生日的下属买礼物。
他担心我这样长期待在家里,会和不断发展的社会脱节,就鼓励我把写作的特长加以发挥。我听从他的意见,趁下午孩子睡觉的时候写作、投稿,没想到真的都发表了。我看到这样能让他高兴,就更加努力地写作。两年多的时间,从边边角角的小文,到后来的整版故事,我的文章一点点地得到了编辑的认可,却总是得不到丈夫的肯定。
他从来没有认真读完过我的文章,每次只是问我稿费能有多少。我知道,他不是在意我到底能挣来多少钱,而是用这来衡量我离成功还有多远。他喜欢在同事面前提到自己的老婆是个自由职业者,带孩子、工作两不误,特别享受别人羡慕的眼光。因此我也不断为了让他开心而努力。
可是,我现在真的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力量继续努力了。孩子越来越大,午觉的时间越来越短,我经常得等到孩子晚上睡觉之后再写作才能完成稿件。可是,他却总是不停地要我多写、多写,总是指着杂志上专栏作家的头像告诉我那就是我奋斗的目标,还总是开玩笑说:等你成了卡特·罗琳,咱们的下半辈子就可以衣食无忧了。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总是感到特别伤心。为什么他永远都不会对我满意?为什么我在他眼中永远不及格?有时,我感觉自己的一双手抓着他给我设定的飘在天上的目标,两只脚却被家庭琐事牢牢地捆在地上,整个人就这样被这天与地之间的距离拉着、扯着,再不停下来,总有一天会被拉断的……
等我语无伦次地把自己的故事讲完,咨询师这样总结:“按照这样的方向努力,你最终成为的不是一个好妻子,而是一个圣女,或者超女。”我觉得挺好笑的,就使劲笑了一下。
“笑不出来就别强迫自己,”她说,“其实,你是想哭的,不是吗?”
“为什么你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个‘为了他’的理由?结婚以后,你还有没有一些事情与丈夫无关,只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能从你的话里听出许多委屈——你为整个家庭做出了很大努力,你为了让丈夫高兴一直不断地给自己提高要求,你渴望得到他的肯定和认可,可是你什么也没得到,你只是听到他不断地告诉你做得还不够好。”
“别再说他的需要,对,没错,他是一个很好的男人,他很忙,他需要关心。可是你也是一个很好的女人,你也很忙,也需要有人来关心。现在花一点时间关心一下你自己,听听心里的那个自己的需要。你想听到丈夫说什么?听见他说看见了你的辛苦,了解这些年来你的付出……
我开始哭,大哭,哭得一塌糊涂。
我突然很感谢咨询师帮我把这些一直藏在心底的话说了出来。太长时间了,我总觉得丈夫要承担全家的经济重负,很辛苦,就理所应当地认为我是亏欠他的,却忘了其实自己一直也在为这个家努力着。
原来,我一直都没有面对过自己的委屈,一直忘了关心自己的感受。
第二次咨询:为什么我那么害怕他不高兴
哭过一场之后,我的心情缓和了许多。因此,在第一次咨询结束时,我决定采纳咨询师的建议,先把这一疗程的咨询做完,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离婚。可是,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我却过得更加难受。
也许是因为突然一下子意识到了自己多年隐藏不见的委屈,心中的悲伤就像止不住的鲜血一样,不断地从身体各个看不见的伤口中流出来。一连几天,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只要一看见丈夫,甚至他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眼泪就往外涌,甚至有一种想要冲他大骂一顿的冲动。我特别想问问他:你为什么要没完没了地否定我?为什么从来都看不见我的付出?
终于,我在第四天晚上鼓起勇气向丈夫表达自己的委屈。当然,我根本做不到想象中那样淋漓尽致地破口大骂,虽然那种场面已经在我的头脑中预演过好多遍了。我只是细声细语地告诉他,这些年来我觉得有一些委屈。可是我的话只是开了个头就戛然而止,因为丈夫听到我的话后神情变得很失望,好像还有点儿生气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自己打了一个寒噤,浑身上下顿时冷得彻骨。我立刻把原先准备说出的话一股脑儿都吞到肚子里了,换成一些听起来让人舒服的话题。
我突然发现,我害怕,我太害怕令丈夫不高兴了。我就像是一个爱耍小聪明的小孩,平日里看着大人们的脸色好,就撒个野,打个滚儿,让大人们哄哄自己,给块糖吃;但是,一旦这个孩子意识到大人们真的生气了,就立刻慌了神,没了办法,只能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
第二次咨询一开始,我就把这件事情给我的冲击讲给咨询师听。
”那你怕什么呢?你害怕他怎样呢?“咨询师追问。
是啊,我究竟怕什么呢?说来真是好笑,既然连离婚这一步都准备好了,自己为什么还会害怕丈夫生气呢?
我想了又想:”我害怕他会收回给我的爱。“
”‘收回’这个词可用得真被动啊!那么,爱又是什么?收回了又能怎样?“
”爱,爱是什么呢?爱是支持,是关心,是困难的时候鼓励你,是生病的时候陪在身边……是生病的时候陪在身边,可我生病的时候却鼓励他去跟朋友度假。“
我回想起我们刚结婚后不久,我因为要做一个小手术而住进了医院。当时正好是星期五,接下来的周末他们公司组织去北戴河度假,他问我还去不去,我微笑着鼓励他借机好好放松,反正医院周末也没有什么大事,无非是量量血压这样的常规检查,不用耗着一个人陪在这里。
”然后呢?“
”然后他就去了,周日晚上回来,带我到医院外面的饭店吃饭,兴高采烈地介绍两天的活动。我告诉他自己也过得不错。“
”你当时的感受呢?“
”我当时,特别希望他会留下来陪我,虽然那两天真的不用人照顾,可我还是希望他能留下来。起码回来以后安慰我一下,表达一点歉意也好。“
”但是你没有告诉他。“
”对,一点也没有。从头到尾我都微笑着,欢欣鼓舞地让他去。因为害怕他会内疚,害怕他难以选择,就替他准备好放心离开的理由。“类似的场景太多了,一直都是这样,每一次,我连理由都替他想好了。
第三次咨询:我以为自己又要被抛弃了
”想到什么就说出来,把头脑中看到的事情说出来。“
这一次,咨询师和我尝试了一次角色扮演。她来扮演生气的丈夫,帮助我重新进入那种恐惧之中,让我放下理性的思考和求证,而是努力体会自己的感觉,让思绪任意飘洒。
于是,我强迫自己沉浸在以前一直逃避的感受中。过了一会儿,我迷迷糊糊发现,原来自己对于这种恐惧曾经十分熟悉——
那时我应该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爸爸是一名卡车司机。他喜欢把我放在副驾的座位上,带在身边满世界跑。可是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因为我害怕爸爸会在半路把我扔掉。
每一次,从汽车启动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提高警惕,用尽一切办法想要记住回家的路。问题是,无论我多么努力,最后还是记不住。每次跟爸爸出差,一路上我都会很焦虑,就像童话里即将被送到森林中的那对兄妹一样。
我问咨询师,当时的这种想法是不是很可笑?怎么会平白无故害怕父母不要自己了呢?
”没有,这一点也不可笑。当一个孩子面临着要离开父母的前景,他的恐惧是极端强烈的,因为孩子离开父母就没办法活下去。这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
是啊,这种恐惧在当时是如此的真实,我怎么会忘记呢?
那个时候,计划生育的政策刚刚开始实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在想方设法再生一个男孩。我在房前屋后,总能看见气极败坏的妈妈们追着调皮的孩子扯着嗓子大喊: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把你扔到垃圾堆去,正好再生一个弟弟。
”所以那时的你总是感到不安全,总是担心会被父母抛弃?“
”这种恐惧太强烈了,以至于你现在虽然忘记了这些经历,却一直没有摆脱这种担心被抛弃的恐惧。“
”而当时的你那么弱小,只有在父母高兴的时候才觉得安全,所以你就尽其所能地让他们高兴。二十多年了,行为就变成了习惯,习惯于牺牲自我以蜷缩在另外一个有力量的人的身边。“
”可是你现在已经不是那个离开别人就无法生存的孩子了。你好像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你一直期待从丈夫那里得到什么?或者说期待他给你什么?有没有一不小心把他当成父亲了?“
最后一次咨询:原来讨好只是害怕被抛弃
这一次,咨询师和我一起回顾了前几次咨询的进程和收获。我逐渐想明白了,以前自己对丈夫毫无限度的容忍,大部分的时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