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聪明吗?

浏览 6

现在一般人提到“聪明”二字,恐怕意义是褒多于贬,因为人人都渴望子女聪明成材,自己如果“聪明”也不免沾沾自喜,这“聪明”二字多用在头脑机伶、反应敏捷上来说,积久形成一种共同观念,好像也没什么错。但是,聪明真的好吗?为什么苏东坡会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为什么郑板桥劝人“难得糊涂”?有时我们也会说一个人“傻人有傻福”,其中道理,值得深思。
古人所说的“聪明”,本指“闻见明辨”之意,用今天的话说,还可包含两层意思,表层意义是指所谓“耳聪目明”。因此,今天对耳目官能有障碍者,称之为“失聪”、“失明”;帮助这些官能障碍者学习的学校,叫做“启聪”或“启明”学校,当我们把聪明做“头脑反应灵活”的偏义来解时,往往忽略了耳目视听的作用。

但更进一步来说,听觉视觉功能正常,具备能听能看的条件,就真正“聪明”吗?贝多芬、海伦凯勒,都有听障或视障的痛苦,却没有被这些障碍所阻,反而把心灵之窗开得更敞亮,心思对美感的捕捉更加敏锐,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展现了超越一般常人的成就,比起许多“耳聪目明”的人来,他们岂不更“聪明”?

我越来越感觉到真正聪明的,是那些懂得珍惜天赋且善用官能的人。就以耳目来说,英文中,最简单的含意,“听”这个字就有“hear”、“listen”不同的用法;“看”也有“see”和“look”的区别。前者是只要具备正常功能,便可听可看;而后者是用心专注地去聆听、去凝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闻见明辨”?何事何物值得聚精会神聆听凝视,何者大可不必费心,有时“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反倒是真“聪明”,个中三昧,能否细察?

孔子曾告诉弟子颜回“克己复礼为‘仁’”的道理,具体作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视听言动,都能自我要求,符合礼节,此人行事,自有分寸,必为仁人君子。这话听起来,有几分道学味,是不是这样的人,一辈子中规中矩的,就刻板僵化、毫无情趣可言呢?其实不然,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人对泼妇骂街、莽汉相斗、或者是一些八卦小道、煽色煽腥的报导,阅听兴味浓厚,而对有策励作用的好人好事,反而视而不见、反应漠然;逆耳忠言,听而不闻。相形之下,那些能在别人不着意处经心的,往往能见人之所未见、察人之所未察,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多少科学家、艺术家的伟大创作,就是在这样宁静的微观默想中产生。贝多芬、海伦凯勒便属于这一类人,他们在无声无光的天地里,捕捉美感,心灵世界更形丰富,生命更显华彩。如此说来,将糟糠污垢收纳入耳目却乐此不疲的人,岂不是把心灵当作垃圾桶?是懂得发挥天赋、善用官能的“聪明人”吗?

除了好坏不分,还有一种可能的迷思,就是真假不辨,对所有耳闻目见的资讯,一概照单全收,尤其现代网路媒体,无远弗届,不但覆盖面广,渗透力也大,讯息的真伪虚实之间,常常无暇细究,便信以为真、据以为用,耳目被蒙蔽或误导了还浑然不觉、自以为是,这样的人,虽然耳聪目明,实则缺乏明晰的智慧,比官能障碍者,远远不如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