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病理分析

浏览 5

在漫长的中医发展史上,中医心理学虽然并没有被列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加以研究。但是,中医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对于人体健康,以及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医认为,是脏腑功能正常活动的表现,而心理疾病则是脏腑功能失衡的结果。以下就是中医关于心理疾病病理的病理分析。

中医认为,心神、心理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在生理上,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基础,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在病理上,情志活动异常必然导致脏腑功能异常,脏腑功能异常也可导致情志反映异常,故“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所不喜者病”。所得,是指心神、生理等因素的适应;所恶,指心神、生理等因素的不适应。

心理疾病的病理还与脏腑精气、邪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因此张仲景诊治心理疾病时,十分注意正邪的盛衰,以明辨虚实。

一般来说,邪实乃因邪气阻滞气机,扰乱清窍致心神失慧。如可由瘀血、气郁阻滞经脉引起气机逆乱,心神不安,出现“烦满不得卧”。或瘀血与热互结,热入血室,导致血热妄行,血热则神乱,故可见“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

瘀血与里实相挟,可见“晡时烦躁,不食,食则谵语”。再如痰湿阻滞,蒙敝清窍,可导致心神紊乱,使人自觉“咽中如有脔肉,咯之不出,吞之不下,饮食如常人”,后人称之为“梅核气”。湿毒不化,气血蕴毒郁蒸,内熏于心,心神窘顿则可致狐惑,出现“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等精神症状。

正虚则是由于脏腑精气不足,心神失养,出现神明紊乱。神以血为本,血足则神旺,血虚神昏,故使人悲恐,魂魄不安。“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肺藏魄且喜润,心主血则养神,当肺津心血不足时,神魂失却皈依而出现脏躁症,“喜悲伤欲哭,象神灵所作,数伸欠”。机体精血亏虚,不足以养神而出现精神症状和百骸异常的百合病。

总之,中医治疗心理疾病的历史非常久远,关于心理疾病的病理分析也十分全面。有很多的心理疾病患者采用现代医学进行治疗不见好转,运用中医心理治疗后,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那些患有某种心理疾病却久治不愈的患者,不然试一试中医治疗,或有奇效。更多关于中医治疗心理疾病的知识,请咨询本站在线医生,免费获得解答。

(责任编辑:zxwq)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