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市场中的“海选”现象

浏览 9

  “超级女声”热遍全国,“海选”这一新名词也突然间家喻户晓。所谓“海选”,大意是不设门槛,人人有机会,谁都可以参加,但也正因为此,参加人数动辄数万,好比大海捞针,参加者想要脱颖而出难上加难。其实,“海选”并非“超级女声”的专利,招聘市场上的“海选”更是司空见惯。

  招聘中的“海选”比比皆是

  “像IBM、微软这样的公司,每年的校园招聘,包括实习生招募,很多时候就是从一两万个应聘者中挑一个出来。”某知名招聘网站校园招聘负责人士告诉记者。这样的招聘,应聘者入选的希望只能是万分之一,而对于招聘企业来说,要从数万封应聘简历中挑选出适合本企业的员工,同样也是大海捞针,与超级女生比赛中动辄上万人的“海选”无异。

  上海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去年10月左右曾联合沪上26家知名网站举行网络招聘,两个月期间共有9万家招聘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发布岗位数计57万个,而两个月内访问量竟达49亿人次;同样是来自上海人才中介行业协会的数据,今年6月份,协会统计内的沪上30家中介机构共举办78场招聘会,提供岗位数共计31925个,而进场求职应聘人数达320901人次。类似这样的数据,不光在上海,在国内其他大中城市并不少见。而来自跨国公司的数据也显示,一些顶尖的跨国公司一年之内收到的简历不下四五万份,而招聘职位往往可能仅一两百个。微软亚洲工程院也曾出现过1。2万简历中只选出70人的情况。

  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00万,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是在数以万计的候选者中挑选出最合适的100人甚至仅仅几十人;对于毕业生来说,想要入选跨国公司的面试名单,就意味着要超越成千上万的竞争对手,这同样是一次竞争异常激烈的“海选”。

  从“超女”海选看求职

  职场就是竞技场,每个人都希望寻求更好、更高的职位,当求职遭遇“海选”,“超级女声”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简历是“海选”第一张名片。“超级女声”比赛中,“海选”是第一关,由于参加人数过多,每个参赛者只有几分钟时间展示自己的歌喉和其他才艺,这么短的时间里评委所能获得的通常只是大致的第一印象,而这第一印象偏偏决定了成败。在应聘中,求职者向用人单位递出的第一张“名片”就是个人简历,而这不起眼的简历恰恰成为竞争的第一步,很多人就是在这个门槛上栽了跟头。在大公司的招聘流程中,筛选简历这一轮的淘汰率是所有流程中最高的,“10取1”、“20取1”、“100取1”都有可能,这个时候,一份规范、清晰、重点突出的简历就是从“海选”中胜出的关键。

  展示个性、自信和勇气。通过“超级女声”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红衣主教”黄薪,身为某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已经36岁的她尽管并无多少歌唱天赋,在参加“海选”时甚至几度出现喊不上去的尴尬状况,但她仍然坚持唱完整首歌,并且凭借独特的个性和舞蹈闯过“海选”关。“超级女声”的口号是“想唱就唱”,“应聘者从一些‘海选’选手身上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他们自信、勇于展示自我个性的勇气。”一位人事经理这样认为。几乎所有的公司在招聘时,都青睐充满自信的应聘者,而另辟蹊径展示自己的优势,也是应聘的策略之一。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最终能够从数万名“超女”中脱颖而出的,还是有一定实力的选手,而凭借这样的平台,这些曾经默默无闻的女孩也得以一举成名,有机会实现她们成为“超级女声”的梦想。机会永远是给予有准备的人,职场同样如此。无论是想进大公司,还是想成为职业经理人,或者想要升职加薪,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最终能否过关斩将成为赢家,就看个人的实力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