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是职场胜出核心能力!

浏览 9

虽是会计师出身,李学澄从学生时代便练就一身说话功力,听他说话,不自觉便被他的热情活力感染。他直言,面试新人时,非常在意对方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研究指出,一般公司在面试新人时,其实在前5分钟就有定见。”既是5分钟决生死,能够利用短短几分钟清楚、有力表达自己的人,自然胜出。

  因为表达力太重要,但又很难找到及格的人才,勤业众信甚至把表达力列为公司员工的“核心职能”之一,明确规定,基层员工至少要具备与人沟通、“把话说清楚”的能力;中级员工,则要求要有相当的文字表达能力;至于协理级以上的高阶主管,要具备足以说服他人的表达力。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沟通至上”的时代,但为何这么多企业主都异口同声感叹,新世代的职场工作者,在口语表达上不敢说、不爱说?就算开口,也说得不够好,跟欧美国家比较,有一段差距?

  不是没内涵,是没开口的习惯

  有实力,却说不出来。问题出在哪里呢?“没有表达的习惯,而不是没有内容,”台湾大学学生侯宗成得到以上结论。从大学生身上,可一窥新世代的表达习惯。侯宗成观察,“国际场合中,亚洲包括日、韩的学生都比较安静。台湾学生(乃至中国学生)总觉得自己的准备不够完整,不敢随便举手;但欧美国家的学生不然,只要有机会一定举手,尽管发言未必有内容。”侯宗成的另一个观察是,“(中国学生)比较怕面对激烈争论的场面,欧美的学生就比较爱争辩,也不怕表达与众不同的意见。”

  淡江大学明星讲师刘中薇,有一次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他们不敢说话的原因,“答案五花八门,但最多的答案是:怕丢脸、没自信、怕说蠢话、怕跟人家说得不一样⋯⋯”刘中薇分析,学生欠缺自信,因为不能勇于接受自己,自然就害怕说话暴露“愚蠢”;且在传统教育下太习于追求“标准答案”,所以不敢表达与他人不同的意见。此外,或许是受到家庭过多的保护,也不能忍受被别人驳斥。让刘中薇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堂课,某位同学对另一位同学的说法提出相反意见,而她对双方的说法都表肯定。课后她随即在E-mail信箱收到一封“万言书”,竟然是受到挑战的那一方自觉委屈,为此洋洋洒洒写了一堆不甘心、再次反驳回去的文字!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这句话,非常经典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对于说话的态度,以“刚毅木讷”为美。学校教育从小不鼓励孩子说话,爱说话的孩子往往被视为问题学生。大学校园中,文法科系可能还有写申论题,或上台报告、分组讨论的机会,理工科系则几乎没有这样的训练,更鲜少有关于表达力的系统课程。

  编辑:陶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