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抑郁症,其实离我们很近!

浏览 9

近些年来,“抑郁症”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起,从朋友间笑称自己“抑郁了”,到很多名人罹患抑郁症的相关报道……抑郁症造成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它都有哪些症状?面对抑郁症,我们应该做什么?

01

抑郁症是怎么来的?

目前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我国抑郁症人群约9000万。其中只有4%的就诊率,剩下的患者根本没有治疗,其中有15%的患者最终走向了自杀的结局。近80%的患者接受治疗后可以治愈,20%的患者接受治疗后不再复发。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具有高发、高复发特点的心境障碍。

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

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心理问题,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对于长期的抑郁症要坚持药物治疗,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防止内部因素的突然爆发。

就日常而言,除了药物治疗,最好的帮扶手段仍然是积极的关怀。

◆特定脑区神经递质的改变: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为神经递质减少(比如大脑中特定脑区5-羟色胺又称血清素),这导致神经元间信息传递失灵,从而引起快乐感消失。

◆个人的性格因素:比如沉默寡言、不善人际交往、遇事消极等。

◆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也是诱发抑郁症的主要因素,比如亲人去世、罹患重病、遭遇重大挫折等。

02

遇到这些问题,就要高度重视啦!

◆情绪低落: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严重时心情沉重、悲伤。好像被乌云笼罩,眼前一片灰暗,压抑而痛苦。对前途失望,看不到出路;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

◆兴趣减少:对工作、生活、娱乐、求知、衣食、打扮等多方面的兴趣下降。严重时无法感受到快乐,生活中似乎没有值得期待的事情。

◆精力减退:身体疲乏、容易劳累,严重时少语、少动,闭门不出,卧床不起。

◆认知功能下降:觉得自己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脑子变笨了,工作效率降低,完成工作吃力。

◆睡眠障碍: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焦虑症状:对自身的健康、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问题感到忧虑不安,认为病情严重,不易治疗;认为情况坏到无法挽回,为此坐立不安、唉声叹气、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

◆自我评价过低,消极思维: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只会拖累别人,对家庭和社会都是累赘(无用)。对自己以往的轻微过失或错误过分严重的责备,甚至认为自己是千古罪人。

◆思维迟缓: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有死亡的念头: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身体发生变化: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性欲改变:性欲减退。

上述前3条症状为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其余均为附加症状。满足特定的症状组合,且持续2周以上,就可基本判定患者得了抑郁症。当上述症状出现的时候,人们应该给予重视,及时到精神和心理科就诊。

03

如何赶走抑郁情绪?

抑郁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烈的孤独感,人为的将自己与生活环境相隔离,帮扶患者的典型手段就是帮助其重新参与到生活中来,参加体育运动是治疗早期抑郁症的有效手段,通过运动可以有效的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内分泌趋于正常。

除此之外,以下的一些方法也是较为方便的实施手段。

1、减少独处时间

当出现抑郁症的征兆时,人们首先要战胜惰性,不能总呆在家中,这点要,因为独处的时间越短,就越容易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2、多一点户外活动

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时间出去走走,或进行适量的运动,尤其是在充足的光照下,散散步,爬爬山,骑骑单车……

感受春天大自然带来的生机。在阳光下散步,会令你感觉生活也随之明媚起来。此外,运动过后,当汗水流了一头一脸一身的时候,抑郁就被狠狠排解了。

3、找人诉说

当情绪无法摆脱抑郁时,你应该找人诉说。当然,最好的方法,是找一位心理咨询师,将你的抑郁你的烦恼全倒给他。

当你的烦恼随泪水夺眶而出的时候,阳光已经射进阴郁的心中。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可以找知己朋友,尽吐苦水和心中不满。

4、巧妙运用色彩

抑郁者无论是穿戴、化妆,还是生活环境的设计,能够主动接近和运用一些温暖积极的色彩,就可以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黑色、灰色、蓝色、青色,甚至白色这样的颜色,不宜过多使用,因为这些颜色会让情绪更低落。在服饰、房间色彩上选用一些愉快温暖的色彩,如粉红、橙色、粉黄、金色等等,可以从外环境上调动积极的情绪。

5、饮食疗法

多吃一些可以帮助人稳定情绪、消除压力和紧张情绪的食物,例如多吃富含氨基酸的食品有助于稳定情绪,对抗抑郁。

豆制品、坚果以及菌类都不错,还包括黑木耳、花生、炒葵花子、南瓜子仁、杏仁、榛子、干竹笋、黄花菜、百合、山药等。

最后:抑郁症并不可怕,也并非难以启齿,发现自己有抑郁情绪及时向医生寻求帮助、向亲近的人倾诉、写日记、运动、旅行...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情绪疏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