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等级测评沦为生意”的警示

浏览 17

  新学期里,传统学科类培训市场不断降温,少儿艺术类培训市场日趋火热。从声乐到舞蹈,从器乐到书画……“十八般武艺”之下,往往都离不开五花八门的考级测评和比赛展演。不过,一张张噱头十足的证书背后,却暗藏诸多套路和交易。(10月11日《北京晚报》)

  这篇报道披露的套路和交易,一是只要不是明显很差的学生,都可通过考级测评,当然级别越高,费用也越高;二是只要艺术培训机构帮艺术考级测评机构进行了推广,也就是组织学生参加了考级测评,就有利益分成,有的考级测评机构给培训机构一个学生返60元钱,有的允许培训机构在考级测评机构的收费基础上再多收20%;三是有些测评机构把挣钱放在首位,学生获奖一大堆,但没多少真东西,其中竟有“野鸡机构”的身影。一句话,艺术等级测评沦为一门彻头彻尾的生意。

  当艺术等级测评沦为纯粹的生意,无疑是在收家长的智商税。如果家长让孩子参加名目繁多的艺术等级测评,且一级又一级地测评下去,势必加重经济负担。即使为了孩子好,钱花得再多也值得,一张张噱头十足的等级证书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只要不是明显很差,都可通过考级测评,能证明孩子的艺术水平有进步吗?有的家长可能想将艺术等级测评证书能作为升学敲门砖,实际上,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学生“艺术特长”如果作为加分项,应是“在学校现场测评中”展现出来的艺术特长,社会艺术考级、艺术竞赛的等级名次证书等不能直接作为艺术特长测评的依据。

  从孩子角度来说,艺术等级测评可能会让其不堪重负,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之下。因为相关机构开展艺术等级测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益,所以孩子们交钱即可轻松拿证,未必能提高艺术水平,未必有荣誉感、成就感。有专家表示,为了等级测评而让孩子学艺术,是将艺术教育推向纯粹的技能培养,会扼杀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艺术等级测评中单一的评价标准,会抹杀艺术的差异性,造成艺术表现的同一性,一些等级测评机构不具备评价资质,标准也越来越低,导致模式化的作品盛行。

  如今,媒体披露了艺术等级测评的套路和交易,那些盲目追赶这股风潮的家长该醒醒了。让孩子掌握一些艺术知识和技巧,可以陶冶性情,开发智力,但前提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在功利思想驱动下,把孩子强拉硬拽地往艺术等级测评的道路上逼。早有专家告诫,也有无数事实证明,在艺术道路上发展,其实要比在其他岗位上成长艰难得多,艺术成才路上的独木桥,只有少数人能通行无阻。

  鉴于神圣而严肃的艺术培训与等级测评被扭曲、玷污,相关部门应给它降降温。据报道,民政部在今年公布的第一批地方民政部门依法取缔的部分非法社会组织名单上,全国艺术特长生考评委员会位列其中。5月,民政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法关停了全国艺术特长生考评委员会网站及其新媒体账号,清除了有关关联网页。各地也要清理其他“野鸡机构”。有专家建议,取消对12岁以下儿童进行各种门类的美术考级。这个对艺术等级测评进行瘦身的建议,也值得考虑。(何勇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