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是一本由新华出版社著作,98.00元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一):完整详尽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播脉络
很难看到对南部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溯源如此详尽,系统梳理的书籍了, 全书按地域分区叙述壁画遗迹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播史,可读性很高,非专业读者也仍然可以很快进入阅读状态。
湄公河次流域,指的是以湄公河(境外称)-澜沧江(境内称)流域地区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研究对象,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后发展壮大的一个分支教派,它区别于北传佛教等其他分支的是教义传播使用的“巴利语”,遗存下来的完整巴利语三藏圣典及许多重要文献佐证了这一点。而上座部属于原始佛教的部派,一些后代定义的大乘小乘区分(上座部被称作小乘佛教)其实并不被上座部佛教内部认可。
本书从南部上传佛教发展最盛以及遗存壁画最早的缅甸开始,将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剖析,从斯里兰卡起源,南部上座佛教最早在公元三世纪就传入缅甸,在政治因素下,公元九世纪才由阿奴律陀定为国教,并藉由国力大肆传播,辐射到邻边地区。从缅甸开始辐射的南部上座佛教影响力其实非常有限,泰国南部,老挝,柬埔寨甚至还未兴盛就已衰落,而到中国云南则与本土文化更多的杂糅。
壁画内容上,佛本生故事是所有佛教传播都会做主题绘画的内容,另有一些不同地域以统治者为主题,结合佛教教义创作出来的壁画题材,以及一些民俗风情展示,书中也一并做了调查与研究。
相较于中国丰富多彩的壁画艺术,东南亚地区遗存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显然逊色很多,早起壁画色彩比较单一,因为古代壁画中使用的矿物颜料极其珍贵,在东南亚地区由于色彩原料缺乏,没有更加多层次的色彩叠加,本书中对早期壁画的基础技术描述较少,因遗存壁画出现丰富的金水漏印,浮雕壁画,马赛克镶嵌画已经是19世纪,在国内史研究来说,已经接近近现代史时期。
对人物及画面的绘画处理,同时期的中国已经是壁画绘画发展巅峰,但从东南亚遗存壁画显示的信息可以看到绘画匠人技艺是很不成熟的,画面较单一,且人物细节以及一些建筑的透视,都是18世纪开始才有一定的提升,书中并未详解,但不禁让人怀疑在这个时期处于被侵略殖民状态的东南亚,工业美术技巧层面上的提升是否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
古代东南亚各国,除越南以外,其余国家文化均受印度影响更多,宗教方面,印度教、婆罗门教、南部上传佛教,都在不同时期对东南亚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影响范围仅仅在云南地区局部地区,只有十几个县保留了南传上座部佛迹遗存。但对于整个佛教史的研究,南部上传佛教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本书按地域来做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播源流研究,比在时间轴横向研究更适宜非历史专业读者阅读,但仍然需要有一些佛教基础知识,以及对东南亚历史有一些了解的读者才能深度阅读。
书中仍有一些欠缺,如一些图片与文字叙述无法匹配;图片的像素过低,壁画细节还是无法更好的展示;缺乏一些大地理图片对整个传播路径的展示;在壁画艺术研究上,缺少一些同时期其他地域的横向对比及风格展示;缺少一些壁画主题建筑的实物图片;最后一章的篇幅过重,而发展最盛的缅甸篇幅与起源篇幅稍微少了些。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二):不可错过的缅甸蒲甘壁画
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东南亚地区,涵盖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省6个国家和地区,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效能枢纽。
受历史原因影响,南传上座部佛教是既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主要宗教信仰,也是中国与东南来文化沟通的重要渠道,留下大量精美的佛寺和佛塔。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我国云南境内佛教壁画风格及其演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佛教壁画文献。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旧称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东坞和贡榜三个封建王朝。书中介绍了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的发展简史、内容及其艺术风格。
蒲甘壁画作为缅甸南传佛教壁画的代表,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在11世纪之前,该地区以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为主,其建筑目前已荡然无存,但在遗址中还保留了一些文物。
1044年,阿奴律陀建立蒲甘王朝后,南传上座部佛教成为国教,此后,该地区成为佛教圣地。13世纪,单以蒲甘王城为中心就兴建了大小塔寺九百多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庄严雄伟的,是康瑟达王建的阿难陀塔寺。
这一时期,佛寺壁画非常盛行,多以佛教教义和故事为主,这些壁画表述经书内容,旁边附有巴利文的经典注释。
反映佛本生经和佛法故事的壁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映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一类是反映大乘佛教的。内容多为佛陀觉悟的故事和其讲经说法,壁画故事都以连环画形式顺序排列,并标有题目、说明和序号。壁画里人物设计精巧,构图饱满,画面精美。
1. 佛本生经类壁画
展示释迦牟尼佛生前事迹的壁画。内容大致分为七类: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报恩故事、魔法故事、笑话故事、道德故事与世俗故事。
2. 建筑类壁画
由于战乱,蒲甘时代的宫廷建筑已荡然无存。但在公元11世纪所建的帕陀沙穆亚佛寺壁画中,保留了大量蒲甘时代宫殿的建筑样式。
在13世纪的南达明尼亚佛寺的壁画中,展示有典型蒲甘佛塔的完整结构。
3. 世俗社会生活类壁画
这一时期经济非常繁荣,从壁画中可以看出强盛的国力人休养生息的惠民政策使得各行各业和商业贸易都很发达,百姓对外贸易频繁。
在帕陀沙穆亚佛寺的一幅壁画中,画有精致细腻的船只,展示了佛陀头戴皇冠手持莲花乘船向世界各地宣扬教义的场景。还有缅甸传统的龙舟赛等各类民间故事、生活场景、服饰等等。
蒲甘时期的壁画线条细腻、笔法精细,从内容和服饰上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但造型已开始显现缅甸本土审美特征。
壁画中,以莲花花型为变形基础的图形结合其他植物的叶茎形成独特的卷草纹样造型,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
蒲甘时期壁画的主要特征是以单线线描为基础,适当留白并辅以单色平涂,画面单纯,优美精致,极具表现力。
到茵瓦王朝时期,壁画逐渐摆脱了印度的影响,愈趋缅甸化和世俗化。
这一时期的绘画方法大量以勾线平涂为主,也出现了类似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画法。不以墨线勾边,直接以颜色造型,笔法潇洒率性,场面宏大,色彩瑰丽。这种画法,介乎印度细密画和写意中间,虽然没有勾线平涂那么严谨、细致、逼真,但竹园彩挥洒恣肆张扬,酣畅淋漓,从艺术的角度看,画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给人的感官刺激不同,带来了不同的心灵愉悦。
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历史悠久,虽历经战乱和自然侵蚀,但由于壁画基本都在室内,而且期间不断有信徒修缮,至今大多数保存完好,色泽绚丽,为研究该地区宗教发展和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三):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的历史及发展演变
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佛教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佛教壁画就是佛教宣传手段的一种,它以绘制、雕塑或其他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以佛陀或其他佛教人物的事迹宣传教义,以期感化世人,体现出强烈的宗教感情与目的性。佛教壁画在我国分布广泛,备受世界瞩目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就是为了宣传佛教教义而作。
南传(上座部)佛教(也称小乘佛教)是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等国家和地区传播,对这些区域的政治结构、社会关系、文化艺术的构成有深刻的影响。
与敦煌壁画宣传佛教教义的目的一样,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广泛传播的地区,上座部佛教寺院也有创作壁画的传统。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寺中,壁画分布普遍,在宣传佛教教义和社会风俗道德的同时,也形成了特殊的糅合着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故事和傣族人文艺术风情的独特艺术,具有浓郁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特色和本土艺术文化风情。
从2014年起,就职于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的王艳琦副教授结合自己在东南亚美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与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方向上的研究,在教育部社科基金的资助下,走访和考察了以内陆流域文化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寺院和博物馆,包括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四个国家和中国云南,从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入手,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该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内容、艺术特色和风格演变进行研究。《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就是王艳琦在多年大量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分析基础上的集成。
从《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可以看出,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作为宗教美术的一种载体和物化形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最初随着南传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对佛教教义和故事的描绘,以及对佛教思想的阐释。壁画大部分内容涉及佛陀的前世今生等佛传故事以及宗教戒律等诸多方面,通过将佛经中的极为经典的宣扬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佛本生经故事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组织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类似于连环画的“变相”,能够让不识字的人也能够理解佛经。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指出,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利用壁画宣传敦化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而存在,深受本土民俗和社会形态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本土化艺术风格和突出的地方民族特色,丰富和发展了相关地区的文化。在部分佛寺壁画中,除佛经故事外,还有民间传说故事,有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劳动场面,以及与当地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关的动植物等。这些佛教壁画蕴含着当地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是构成当地民族文化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其演变传承、生存发展也容纳和影响着周边地区的文化。《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认为,从佛教壁画中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文化的发展深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如,泰国佛寺和皇家建筑大量使用的陶瓷马赛克和瓷砖拼贴,以及老挝香通寺出现的盘龙等等,都表明它们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在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的造型和构图等也受到泰国等国家皮影和剪纸的影响,同时由于地域上和汉文化接近,其内容也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如沧源广允缅寺醒目的盘龙等。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是一部有鲜明学术特色的著作。它通过对比贯穿于壁画的不同地区、时代和文化的绘画模式,突显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特性,反映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和演变的过程。这一研究对绘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的历史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教材。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四):《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佛教与壁画彼此成就
壁画作为佛教特有的建筑装饰形式,普遍分布于南传上座部佛寺中。它以宣传佛教教义和社会风俗为主,同时,通过这种艺术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是佛教地区文化、艺术、经济的重要纽带。
想了解比较详细的佛教壁画艺术,《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它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地区的壁画进行归纳、分析,详细地阐述佛教与壁画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作者王艳琦是地道的云南人,对地域文化有着切身的了解和体验,加之自己又是学习艺术设计出身,对于当地文化与风俗有着独特的情怀和品位,因此写出来的东西更深入和具可读性。
佛教虽产生于印度,但对亚中、东亚都影响巨大。公元七世纪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其发展重心开始转移到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并在语系的影响下,形成三个板块,分别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佛教。
佛寺壁画作为宗教物化的产物,主要是为了宣传佛教教义。最早期的佛教壁画内容,主要是诠释佛教教义的图解,记录佛陀前世今生的经历,实际上就是以绘画的形式为佛立传。
随着佛教的发展,壁画艺术逐渐兴盛起来。绘画的内容与题材也从宗教教义开始向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劳作、出征作战等方向拓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
佛教需要弘扬和宣传,而艺术恰巧适合这样的角色,壁画因佛教而生,也因佛教的发展壮大而走向辉煌。
一开始,由于印度文化对其它国家进行整体殖民性灌输,以致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四国几乎无一例外地遵循着印度传统的神王合一理念。既王是一国之主,也是神的化身,并通过婆罗门仪式给自己加冕。在这种理念下,佛教与婆罗门教、印度教混合,难分彼此。
统治阶级为了强调权利和阶级是上天所赋予和传承的,通过祭祀等活动赋予王以神的能力和权利,告诉人们在位的王就是世间的帝释天。而祭祀的建筑和壁画成为教化百姓的有效手段,辅助人们接受和理解神王一体的概念。
建筑和壁画被打上宗教的烙印,成为最好的宣传神王合一观念和理论的手段。随着佛教在本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被当地人民接受和理解,壁画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方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图案更具有本土特色,那些复合化的纹样、彩绘、雕塑、建筑构件等极大地丰富了庄严而神圣的宗教建筑。
这就像中国的菩萨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西方的神拥有一幅西方人的面庞一样,任何东西被传入之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当地文化和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新的地域下的艺术形式。
壁画与佛教彼此成就
早期壁画服务于佛教,作为佛教教义的宣传手段,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教,并接受这种宗教形式,以致成为其忠实的信徒。可以说,它为佛教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扩大宣传,提升神王理念信服程度,大肆修建祭祀建筑,并在上面画上相关壁画,令壁画艺术得到长久的重视和空前的发展。
在缅甸蒲甘时期,传统壁画大量采取平涂勾线为主,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表现力。到茵瓦王朝时期,不以墨先勾边,直接以色造型,笔法潇洒率性,场面宏大与中国画的墨古法有些相似。优美的壁画艺术,成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欣赏和赞颂着。
壁画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其内容集合了宗教教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劳作、出征作战等题材,是信仰南传上座佛教地区社会、宗教、风俗、历史的记录者。
可以这样说没有佛教,壁画不可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时,没有壁画,佛教也会得到如此好的发扬和传承,二者相互影响,彼此成就。
最后,佛教壁画是民族艺术的展示,也是一部深厚文化美学的展示。它是佛教与当地人文共鸣之下的产物,因此它呈现着地方民族精神和民众生活,是宗教建筑装饰中的一颗璀璨的瑰宝。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该书从南传上座佛教壁画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概况和艺术风格为出发点,依次对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中国云南地区等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是一本全面而丰富的佛教壁画发展演变史,作为艺术研究与参考类资料,非常值得阅读和收藏。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五):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对于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家历史的记载意义
在纪录片《千年菩提路》的第41集的脚本开头有这样一句话,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听过佛教,每个人对于佛教的理解也都不尽相同,它起源于印度,分为三大语系,在《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便是其中之一——巴利语佛教。歌词的最后一句话“佛教要靠我们年轻人传承下去”有一点触动到我,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是,看了《千年菩提路》后,我却能一定的理解佛教对于信仰佛教的人的重要性,而这本《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更是加深了我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的认识,以及如何通过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壁画艺术来了解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文化。
首先,还是想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东南亚地区,就是指湄公河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省。而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这个地区的主要的宗教信仰,它是佛教的一种。而壁画则是一种宗教物化艺术形式,自魏晋到唐宋,佛道两教盛行,寺院道观内就多画有壁画,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就有敦煌壁画。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就有大量的壁画记载了当时的历史、宗教文化等等,所以就有了这本书的名字。
佛寺壁画最初是作为宣传佛教教义和故事的宣传工具,书上说:“这种以恐惧和痛苦为‘美’的壁画形式,是试图通过天堂与尘世的对比……”
阿旃陀石窟壁画是现存最早的印度古代壁画遗迹,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壁画上多是佛教传说和佛教故事,洞窟壁画呈现三种不同风格,前期涉及南传上座部佛教、中期以人像和建筑图案的配合为特色、后期世俗性题材增多,从不同时期石窟壁画上的不同风格,我们是能够看出印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等情况的,这也从一个方面展示了壁画的作用。
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在缅甸的发展和演变也是缅甸绘画史的主要组成部分。1044年,阿奴律陀将蒲甘定位首都,恰逢下缅甸孟人阿罗汉来此宣传南传上座部佛教,阿奴律陀命阿罗汉将南传上座部佛教弘扬至缅甸各地,于是在蒲甘王朝时期,南传上座部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壮大。
在蒲甘壁画中,几乎每个佛寺都有佛诞的故事壁画。《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公元前624年四月初八,摩耶夫人怀胎临近产期之时,路经蓝毗尼园——一片娑罗树园,行至娑罗树下,右腋下突然涌出一道光明,从左腋诞下了悉达多太子,这幅洛卡荷提卡潘佛寺壁画描绘的便是这幅场景。佛诞的这一天,被定为浴佛节,南传上座部佛教非常重视这一节日,但是庆祝方式各有所异。除了这类佛本生经类壁画(佛本生经:按照佛家的说法,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经过了无数次轮回转生,他曾做过国王、王子、婆罗门、商人、妇人、大象、猴子、鹿等等,每一次转生,便有一个行善立德的故事,这些故事被称为“本生故事”。),缅甸的蒲甘王朝时期还有建筑类壁画和世俗社会生活类壁画。
缅甸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中还有这类花边纹样——卷草纹,它是以莲花花型为变形基础的图形结合其他植物的叶茎形成的花纹,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反映了缅甸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富丽华美的风格。
总体来说,缅甸的壁画历史悠久,且多在室内,故虽历经战争和自然侵蚀,大多数壁画依然保持着绚丽的色泽,对于我们了解缅甸11-19世纪的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资料。
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作为泰国曼谷王朝国教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壁画、老挝16-18世纪的壁画,还有柬埔寨和中国,以及对这些国家(或某地区)的历史影响。
这本书的专业知识是很强的,学术特色鲜明,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害怕自己读不懂,甚至一开始都没有弄懂这本书的名字,但是作者十分贴心,首先便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大湄公河次区域,什么又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还阐释了壁画在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是“入门级别的保姆教程”,可以让一个小白也能够读懂。在后面分别介绍大湄公河次区域不同区域的佛教壁画时,也是会先有一个初步印象,最后还有一个总结,可读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