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恶搞零食”污染童真

浏览 14

  摘要:近日,深圳的张女士在14岁儿子的床头储物盒里发现了一堆疑似“计生用品”的盒子,张女士仔细一看,里面装的竟是一种“恶搞糖果”。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发现,有几十家店铺将零食包装成恶搞礼物,这些零食的售价在几块钱到十几块钱不等,大部分是以“礼盒装”形式售卖,美其名曰“整蛊、恶搞”,一些商家还“贴心”地备注上“保密发货”。(11月29日《北京青年报》)

  花花绿绿的糖果是孩子们的最爱,用好玩、有趣的营销打开销路无可厚非,但“姨妈巾棉花糖”“老婆乖乖丸”“老公温顺颗粒”等严重儿童不宜的“恶搞零食”大肆销售,显然逾越了界限。

  孩子正处于心智全面发育的阶段,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对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需要正确引导和悉心呵护。“恶搞零食”用搞怪的名称、“玩梗”的花招,博取孩子的好奇心,从而达到牟利的目的,使孩子们接受不良影响却全然不知,其实是在兜售一种恶俗文化。

  “恶搞零食”也暴露出监管的盲区。《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广告不得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老婆乖乖丸”等怪名类似于一个恶俗广告,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无疑是对相关法规的漠视,也是对公序良俗的戏弄。

  据悉,“恶搞”糖果占据不少网红零食店货架的C位,一些消费者在购买时忽视它们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等信息,给不法商家带来可乘之机。“恶搞零食”畅销无阻,滚滚利润背后是企业社会道德的失落以及监管的缺位。

  网红不能沦为三无产品的“遮羞布”,“玩梗”也不能成为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免罚牌”。“恶搞零食”是另类的糖衣炮弹,吃到嘴里,咀嚼到心里,不知不觉中戕害了未成年人的童真世界,败坏了社会风气。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有碍孩子健康成长的任何小事都不能丝毫马虎。据了解,今年以来,已有多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有关网红产品进行整治行动。下一步应该加大监管联合执法力度,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坚决清除这类营销垃圾,情节严重、屡屡再犯的,要依法整顿和停业,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绝不能让惟利是图的厂家捯饬出的恶俗、离谱的“恶搞零食”教坏了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