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不演义的读后感大全

浏览 13

  《三国不演义》是一本由王觉仁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不演义》读后感(一):对王觉仁新书的评价

  王觉仁文笔细腻,读起来清新有趣,继承一如既往的写作风格。而且经常借鉴资治通鉴,史记和后汉书的内容来佐证,并添加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想法去讲解波澜诡的历史情况,比如曹操的宁我负人,杀害吕伯奢一家的真实与否,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的由来和真实存在与否,曹操是否夏侯家的血脉,吕布的武力值和军事能力,袁绍的自大和少决而多谋的评价,比较中肯。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只讲述了赤壁之战前的内容,细述了太多曹操的事例,对于刘备,孙权描写较少,尤其对我诸葛军师的介绍和事迹,一个字的介绍都没有,甚是失望!对于这部分,还有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可以写一写,讲一讲的。

  《三国不演义》读后感(二):长隆荐书

  三国不演义-1 作者 王觉仁 类型 通俗历史 个人评价 五星 读后感:这本书是讲三国正史的,所以取名“不演义”。这本应该是系列一,因为只写到了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下面具体谈谈我个人觉得该书非常值得推荐的几个理由。 三国应该没有几个男生从前没读过吧?但真真正正了解正史的,估计也没几个吧?这本书就是为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真相的读者服务的。它的作者是曾写过《大唐兴亡三百年》的王觉仁。我个人非常欣赏这个作者的写作风格。 首先,作者对于历史的态度是有一说一。正史中记载了什么,他就讲什么。既不插科打诨,也不故作幽默。作者的态度很端正,作品所指向的读者,都是那种比较严肃认真务实型的。 其次,作者对于历史应该有着自己的一份热爱。对于某件众说纷纭的事,例如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不同的典籍有不同的记载,该相信谁的呢?作者的做法是,埋头于故纸堆中,试图去发掘事情的真相,然后把各家之言都摆在读者眼前,最后给出自己的判断。 最后,最能体现作者对历史的热爱,且传导到了读者这里的,就是作者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发生了一件事,它为什么会发生?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代代的读书人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作者在书中给出的分析,不管是他的原创,还是摘抄了以前的谁谁谁的结论,在我这个读者看来,应该算是公允的,精当的,符合常识及人性的。

  《三国不演义》读后感(三):绝不同于易中天的“品三国”

  看三国快二十年了,小时候也一度追完过易中天的品三国,拥有上百三国相关专著及海内外研究资料(放这些数据是为了防杠),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初识三国读这本能对历史和演义有直观清晰的初印象,熟悉三国读这本会觉得老怀甚慰还好不是一本阴谋论。

  看到书名“不演义”的时候其实紧张了一下,毕竟打着反演义旗号胡咧咧的地摊文学可太多了。打开一看,作者基本关照到了记载三国历史的所有主要史书,难得的是,在史料记载相互矛盾的地方也给出了合情合理的分析判断。(合情合理这一点真的感天动地,被离谱的论调伤害过太多次了T-T,高中数学必修一充要条件学过也要用的呀!)

  说说为什么不同于《易中天品三国》。

  首先,上一段提到过的,史料的准确性与取舍方式上,我认为这本书更准确、全面、合理(不是在说这本书就全对没错唯一真理)。

  其次,史料的解读方式上,关于《易中天品三国》,我比较赞同葛、徐二位老师的评价—— 表面上看似“平民立场,现代视角”,实际上是“帝王立场,小人视角” (文人**真狠啊)。以《品三国》为代表的一部分三国解读类出版物我不喜欢的原因在于,如果英雄的抉择取舍逻辑可以用“如果是我我如何”来解释,那凭什么他们是英雄呢?正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虽千万人而吾往矣造就了他们的传奇,这是英雄本色!唯利是图、否认情义的分量不仅是以自己为标尺低估了人性,也是在对史料装瞎。

  最后是对演义的态度,这本书对演义的情节追本溯源,一方面肯定了演义在推广三国文化上的作用和艺术特色,一方面也毫不遮掩地指出演义对历史的改编之处,不虚美,不隐恶。很多标榜《三国志》的论调往往对《演义》大加驳斥,靠诋毁演义得来的流量也为我所不齿。更有甚者,不论史料如何,但把与演义相左的东西称作“正史”,生造出只有作者本人见过的“秘本《三国志》”误人子弟,让人看着生气。例如,“桃园结义”确实没有史料记载,但并不能说“刘关张只是上下级感情根本没那么好”,毕竟《三国志》记载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演义的大部分处理其实有来源,大部分人物的经历和性格也有出处(当然有多处移花接木也有完全不同的,我说的是大部分,大部分就是过半,防杠)。

  夸完了这本书,说一点小瑕疵。这本书重视的是史志与演义的异同,仅对比史料与演义其实也切题,但从史志到演义的过程中,一些中间产物也是演义的材料来源,最重要的当属《三国志平话》,所以一些地方说“罗贯中虚构XXX”不是很严谨,创造相应情节的人要更早一些。不过瑕不掩瑜啦。

  除此之外还有我的私心——作为一个关羽粉,看这段挺开心,嘻嘻。坐等下一本。

  《三国不演义》读后感(四):通俗易懂!给你重讲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不演义》很给力

  一开始我以为《三国不演义》是一本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不同的偏评论性的书。可真正拿到书,才发现错了。

  这是作者【王觉仁】续《大唐兴亡三百年》后,新出的一部关于三国的历史书。当然,依照现在更流行的说法,叫做“历史故事”。不同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较为刻板的记载,这种书籍在遣词造句上会更强调“通俗易懂”,在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让那些冰冷的史料多了一些人性的温暖。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也不怕大家笑话,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那是一个热血沸腾,刘关张的义气让人羡慕、诸葛孔明的“智且近妖”让人心生膜拜、曹操更是无愧于“乱世之奸雄”的名号,而这些英雄豪杰,伴随“滚滚长江东逝”后,端茶送客关屋子的却是更为狡诈阴险的司马家!

  只是,后来,才慢慢知道。在汉末的乱世,是没那么多传奇。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像是从晋至明末一系列关于三国历史故事的汇总升级版。

  可能我们只是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却会不曾想到诸葛家本身就当地大家豪强,若真是“晴耕雨读”的一介布衣,恐怕没有那么多传奇;“三气周瑜”与“过五关斩六将”更是戏说;刘备虽建立蜀汉,但这位汉室宗亲也并不总是故事里的那般仁厚,作为“外来户”,与势力盘根错节的“地头蛇”(地方豪强),若不是恩威并施,找几个刺头献祭下,甚至用一度损害民众的“改革币值”的经济手段间接扩大财政收入,这偏安西南且当时势力远弱于魏、吴的政权,恐怕是无法长存的。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当然,曹操爱**——用现在大家喜欢的术语,也就是爱**——倒是真的。

  话说,那还是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落魄军阀张绣率众投降。曹操很高兴,不仅接纳了张绣的军队,还“顺手”接纳了张绣的家眷,确切地讲,是把张绣的叔父张济的遗孀(俏媳妇)邹夫人直接迎入帐下。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很不爽的对吧?好家伙,这曹操听说张绣很不爽,就准备秘密做掉张绣和他的手下——让他们无法表达不爽。

  结果,好巧不巧,计划泄漏,张绣偷袭曹操,曹操惨败,还搭上了长子(世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的性命。

  尤其是这曹昂之死,恐怕是历史的转折点。否则,就没有后续曹丕的事儿了,而曹丕又死的太早,否则,可能就又没司马家什么事儿了。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你还爱**吗?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话说回来,《三国演义》固然可以帮助我们提起对这段历史的兴趣,【故事】与【历史】算是一个树根衍生出的不同树枝。

  而且,由于三国的特殊性,我们目前所知的“三国历史”也不一定是最完整最真实的历史——也许小细节有待商榷,但大人物大事件应该是不太有出入的。

  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人去看历史,可以看人物故事,也可以去琢磨人事、历史的变迁规律,王觉仁的这《三国不演义》,不应该简单视为“三国历史读本”,而是我们去了解三国历史的指路灯。

  例如,针对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作者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史料,又是怎么看待这些史料,不同的观点如何对比?这种史料结合常理的分析,远比作者抛出一个【观点】更负责任。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前文也提了,《三国不演义》并不是一本,第1部还没说到官渡之战,依照这个节奏,整个“三国历史”应该至少有4部才能说完。

  王觉仁的文字相对通俗且有趣,所以,我相信这套书对于只是想理清整个三国历史脉络的人已经足够友好了。

  这种以时间线叙述的“历史白话本”是不应该与易中天的《品三国》放在一起比较的,因为后者品读的是【人物】,着力于单个人物在某个历史条件下的表现——本质就不是一类书。这就意味着,作者一定会在字里行间加入很多主观的情感,它读起来有张力,但就宏观看历史的角度说,不免有些“失真”。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最后,我相信《三国不演义》肯定有很多高手能一眼挑出毛病的地方,但之于我,全书通俗易懂,能尽可能还原历史,已经足够!还是相当期待后续几本能尽快问世!

  同时,如果你觉得市面上还有哪些讲【真正三国历史】的书,也可以推荐给我!

  PS我觉得《黎东方讲史:细说三国》也不错,缺点就是有点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