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末位淘汰,用商业创新塑造社会文明

浏览 13

  连日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吃饭这件事上,本就厉行节约、不喜浪费的广州人推出了诸多杜绝浪费的妙招,让享用美食这件事更加理性,更有“章法”。比如,广州某宾馆餐饮部每月会对菜品进行末位淘汰,将剩余率较高的五个菜品的原材料登记下架,下个月再用其他新菜品替换。(9月10日《光明日报》)

  对于喜欢吃、讲究吃的中国人来说,并不缺乏餐饮消费的热情。不论是“小份菜”,还是“光盘有奖”,抑或“菜品末位淘汰”,商业创新与社会文明塑造并非对立的关系,完全可以结伴而行、相互成全。

  法国美食家萨瓦兰有句名言,“与发现一颗新星相比,发现一款新菜肴对于人类的幸福更有好处。”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人们逐渐从“将就吃”过渡到“讲究吃”;在所有的爱好里,吃是最没有门槛的,对美食的热爱甚至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餐饮商家而言,只有更加精准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让生意“更上一层楼”。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让不同的食客众口难调。虽然如此,但食客也有一定的趋同性:喜欢吃好吃的菜。通过统计剩余率比较高的菜品,餐厅可以发现哪些菜品没有得到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和喜爱,并根据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偏好和趣味,对他们不喜欢的菜品进行末位淘汰,用新的菜品进行替换。此举不仅可减少食物浪费,也有助于菜品的优胜劣汰和推陈出新。

  剩菜犹如一面镜子,是消费者的欲望和认同投射的结果。精明的餐饮经营者善于“以剩菜为镜”,从而进行反思和调试,进而提升菜品的整体品质。餐厅菜品的“常换常新”,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餐厅的细心与用心;不仅能够提高餐厅的口碑和声誉,也能够为餐厅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减少食物浪费,不能只重视“消费端”,却忽视“供给侧”。有些头一次到餐厅就餐的消费者并不知道一些菜品的分量、口味,只能“试一试”,好吃就多吃一点,不好吃就少吃一点甚至几乎不动筷子,这显然不能归咎于消费者。“菜品末位淘汰”通过供给侧的源头管理,让摆上餐桌的菜品更受欢迎、消费者更爱吃;消费者少花冤枉钱,餐厅生意蒸蒸日上,还节约了食材,提高了资源优化配置,可谓一举多得。

  通过客流量控制食品出品量也好,通过“菜品末位淘汰”来减少剩菜量也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义之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只要发自心底认同“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减少浪费的办法有很多。突破观念的藩篱,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等多种办法,只有将“供给侧”和“消费端”有机结合起来,减少浪费才会更有成效。(杨朝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