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黄石方先生骑摩托车给小朋友照路,小朋友以为是坏人弃车而逃的视频走红。当时看到路上很黑,小朋友一个人在路上骑车,担心小朋友安全,所以方先生跟随在后面,用摩托车前灯帮小朋友照明。男孩以为遇到坏人,吓得弃车大喊:“妈妈,好怕!”方先生向男孩的妈妈解释后,对方表示感谢。(11月15日澎湃新闻)
为帮小朋友照明,方先生特意降低了行驶速度,跟随在后面;以为有坏人尾随,让小朋友心生警惕和风险防范之心,加速骑车回家并向妈妈呼救。当信息不对称被打破之后,方先生的善意和温暖得到了男孩妈妈的感谢,让“误将好人当坏人”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陌生人社会,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让我们经常置身于一个风险社会。在信任缺失的背景下,给自己照明的陌生叔叔被小男孩误认为是“坏人”,这样的风险防范意识固然误会了好心人,却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是对“童话教育”的纠偏——人与人的相遇,并非所有事情都是美好的;人性也有复杂阴暗的一面,哪怕是熟人乃至亲人都有可能上演“变形记”,更何况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面对在黑暗中骑自行车的小男孩,骑着摩托车从路边经过的方先生担心他有危险,特意跟在后面“照明护送”。只不过,方先生的换位思考和体谅成全,并没有被小男孩读懂。基于先例的“惯性联想”,基于成见的“恶意揣测”,让小男孩先入为主地将方先生视为坏人,想尽快远离坏人并寻求家长的庇护。
在河南郑州,有小男孩下公交车之后在没有路灯的道路上行走,公交司机开着车灯跟随为其照明,直到男孩与家人见面,男孩转身向公交司机两次鞠躬表示感谢。小朋友行走不易,一些成年人用自己的柔软之心来上演利他行为。即使方先生被小男孩误解,利他行为的价值底色并没有打折扣。
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度量着一个社会的温度。有了对陌生人的牵挂,广东梅州街头才会出现“免费凉茶”;有了对卖烤红薯大爷生活不易的体谅,着急上班的市民才“不忍心按喇叭”;有了对陌生人的尊重和敬意,才会有“偷偷给援鄂护士买单”;有了公交司机对乘客的成人之美,才有了“雨伞借一赠百”“口罩赠一还六百”的佳话……在陌生人社会,风险防范虽然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因噎废食;多一些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和成人之美的利他行为,公共空间才会更有文明。
社会信任整体水平的提升,除了健全的制度、强有力的实施操作之外,还离不开个体的角色扮演。当靠谱的、值得他人托付信任的人越来也多,当呵护、守卫信任的事情越来越多,社会信任才会水涨船高。柔软、温暖的利他行为,同样可以促进社会信任建设。(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