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虽回家,文物追回仍需努力

浏览 16

  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马首铜像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12月2日《人民日报》)

  马首铜像的回归,的确给人极大的触动。这如同一个走丢的孩子,如今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关注此事的人们,用“欢迎回家”的暖心话语刷屏,并送出自己的祝福。这样的祝福,表达了久别重逢、物归原主的喜悦,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了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祖国的怀抱,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行动。如今,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鼠首、兔首和最近的马首均已回国,但龙首、蛇首、羊首、鸡首和狗首仍未回归。

  兽首们曲折离奇的旅途,正是中国流失文物命运的现实缩影。在追回文物上,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人民日报》的文章透露,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有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仅2019年就有1000多件文物归来。但追回来的文物跟流失海外的文物相比,终究只是“九牛一毛”。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很多文物都不知所踪,只有偶尔拍卖之时才会浮出水面,这给文物追回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同时,法律的缺位与不够完善,同样让文物追回工作困难重重。虽然早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中国也于1989年加入该公约,但法律的追溯力是有限的,在1970年公约生效之前,一些国家已经有很多文物因为战争劫掠、非法贸易等流失海外了,如今,这些流失文物如何追回,国际社会依然缺乏足够的法律基础与普遍共识。源于此,我国的文物追回工作步履维艰。

  更加重要的是,即便是一些追回的文物,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以兽首为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是靠保利集团在不同时间分别买下的;鼠首、兔首则是靠法国皮诺家族买下后无偿捐还给中国的;至于如今的马首,同样是靠赌王何鸿燊生前斥巨资买下的……这些文物回家的案例,要么是靠爱心企业、爱心企业家的家国情怀“买下”,要么是靠对方爱心企业家的“良心发现”归还,这很难被复制与推广。因为,这需要企业家们既要有爱心,还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在国宝级的文物面前,企业家们的经济实力,终究是有限的。

  这意味着,对文物追回来说,还需要形成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这方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埃及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对埃及来说,他们成功追回了三万多件被盗文物,包括多具有三千余年历史的木乃伊。埃及的做法,其实并不高明,就是先证明文物是被西方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掠夺的,之后再通过国际法追索。这背后,埃及方面最被人称道的地方,是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因为埃及方面的强硬、坚持,看似不可能的文物追回事件,也真切地发生了,这的确能给我们的文物追回工作带来一些启示价值。

  马首虽已回家,但文物追回仍需努力。对流失海外的文物来说,我们仍然需要更多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需要更多的“追宝人”,更需要推动国际社会相关法律秩序的形成。如此,那些本该属于我们的文物,才能尽早地“回家”。(龙敏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