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幅无题的漫画,这种见仁见智的东西,不如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画中有三个人,我们暂且称他们为甲、乙、丙。 甲趴在一面墙上,脸贴墙很近,想要对围墙外一窥究竟的愿望呼之欲出。无奈,他看到的只是墙上画着的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在他旁边的乙,脚下有一摞书,书籍的高度让他可以把头探出墙外。呈现在他眼前的景象是乌云之下,一片狼藉。同处围墙外的丙,踩着高耸的书山站在云端,脚下是乙仰望的灰色世界,迎接他的则是触手可及的太阳。 看到这里我就在想,甲很像年少时的我们。对一切充满好奇,又本能的相信眼前所见,活在童话般的美好里。我不止一次的听人说起很怀念那段单纯快乐的童年时光。但是容不得过多的去想昨天,谁都打败不了时间。 伴随着成长的一定是避免不了的阵痛。当我们读了更多的书,明白更多道理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正如传道者所说,“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跟画中的乙一样,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跌倒爬起,终于能看清墙外了。来不及欣喜,就发现了美好之下破败的真相,面具背后不堪的嘴脸。然而这些并不是他当初希望看到的。他独自趴在墙头,震惊,愤怒,四顾茫然。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难道真的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吗?冷静想想,读书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我们更有文化,而文化是什么?“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作家梁晓声给出这样的答案。这些不比成长的阵痛弥足珍贵吗?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读书。书中有与己不同的观点,有令人感叹的世界,有前所未见的经历,有值得自豪的人生。阅读使我们在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收获勇气、重拾信心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报道:一对夫妻经常发生争执,丈夫动手打妻子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三个儿子逐渐长大。小儿子觉得婚姻是一件痛苦的事,决定以后不组建家庭,以免重蹈父母的覆辙;二儿子则认为结婚之后他也可以打自己的妻子;大儿子一直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孝顺自己的母亲,她能把他们兄弟三个抚养成人实在太伟大了。 他们均已成年,年龄对他们认知能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影响着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做出每一个决定的应该就是他们读过的书了。这也是大儿子区别于其他两兄弟的原因。在这件事的影响范围之内,我们看到了最大化的差异性认知。如果换成一个普遍面对的问题时,恐怕会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阅读会为我们打开一扇门,使我们可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控制着一切,这个世界突然变得十分有趣,甚至是可爱。这时我们会发现以前理解不了的问题现在可以理解了,以前使我们暴跳如雷的事情现在可以平静面对了。终有一天我的棱角会被磨平,我希望那时我的勇气不减,梦想仍在。如果那样,我可能会碰到在看日出的丙。 好了,就算我说的再多,在那群读书无用论的拥趸眼里也是废话。不如换一个思路来解释,任何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哪怕它本身微不足道。如果没有旁听书法课就没有Mac上乔布斯设计的漂亮字体。当时他选择这门课的时候会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吗?显然不会。 既然我们能确定读书不是一件坏事,那么何必要纠结它能带给我们多少好处呢,只管去读就好了。就当是种下了一粒种子,要知道它迟早是会发芽的。整理:zjh201607
种下一粒种子
浏览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