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青白江区城厢镇上寿巷的一间四合院,大门口挂着一个发黄的牌匾,上面写着“青白江区城厢老年大学”,退休教师郭光翠连续18年担任校长和音乐教师。18年来,她从一间临时教室、几张老式长桌子开始,将老年大学办得有声有色,学员满座。她把自己的校长津贴全部用于办学,坚持只收25元一学期的学费,18年未涨。(4月25日《成都商报》)
一学期只收25元,18年来不管物价怎么涨,学费都未涨,这所老年大学堪称“良心大学”。而且,教学也开展得实打实——在2021年上期的教学安排中,有唱歌、健身、保健卫生、家庭烹饪、花草培植等十多种课程,学校还会定期开展文艺演唱、课外郊游等活动。当地老年人拥有这样一所大学,幸甚!
办好老年大学,是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的需要。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指出的,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晚年应苦尽甘来、颐养天年,全社会理当为他们提供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公共服务。而老年大学,便是老年人更新知识的好课堂、修身养性的好场所、开心娱乐的好天地、广交朋友的好平台、智力开发的好基地。把每所老年大学办好,让广大老年学员满意且乐在其中,这是社会对他们的应有回报。
办好老年大学,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不只是如何养老、何处养老等,还包括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如何让一些有精力的老年人发挥余热——通过技能提升为老年人或其他人群服务。而老年大学“歌声、琴声、朗诵声,声声入耳;围棋、象棋、五子棋,棋棋经心”,一些有特长的老年人在此还可“吸粉”。可以说,这里塑造的是终身学习带头人。
而“青白江区城厢老年大学”,无疑是办好老年大学的生动样本。从最初的56名学员,到最多时有350多名学员,教室里都坐不下,尽管现在很多学员搬迁或者年岁高了没再来,但仍有100多名学员;不仅校长把自己的津贴全部用于办学,有特长的学员还尽己所能,在此发挥专长。这样的老年大学,不仅是知识与技能集散地、活动策源地,还是幸福聚集地。在目前不少地方的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之下,希望这样同舟共济、有声有色的老年大学多些、再多些。
不过,遗憾的是,郭光翠已经74岁,面临寻觅接班人的难题。一些老年大学还面临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为此,正如有关专家建议的,一方面,应落实国家提出的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社区老年教育办学网络,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另一方面,除了财政投入,应加大老年大学的社会办学力度,尽可能吸引社会资本、社会力量。
无论如何,老年大学都应被视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民生和民心工程,办出高质量和高水平,真心服务好广大老年人。(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