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老柏树

浏览 13

  曾怀着景仰的心情瞻仰过山东曲阜的少昊陵,又专门驱车前往河南淮阳的太昊陵,但真正让我如此震撼的却是延安黄陵县的黄帝陵。一棵承载历史与现实的老柏树,让我心生无数的感慨。  虬枝盘曲,枝干炸裂,无数新生的旁条冲破重重束缚破天而生,五千多年的沉淀只为一朝而生,哪管天地造化之不公!站在黄帝陵的轩辕柏前,我心潮澎湃,思绪划过亘古的苍穹,回望洪荒的中原大地,渐渐浮现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  宇宙洪荒,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人类之始,万古混沌,黄帝播百谷草木,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中华文明从此源远而流长。  其实黄帝的功绩远不止这些。他是一位目光远大、勇于担当、敢作敢为的部落首领,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势和重压,他从不气馁,高瞻远瞩,沉着应对,顺势而变,因地制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令人满意的战绩。他先是借势打败炎帝,使其臣服,然后化敌为友,共同联合,力挫九黎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涿鹿一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天下平定,四海安宁,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至此光耀千古。  站在老柏树下,透过五千年变幻无定的天空,默默想念那位让人无比景仰的先人。有天早晨,黄帝披衣下床,信步走出门外,站在山脚下,抬头望那淡远的天空,心中生出无端的烦恼。四海晏清,天下承平,这是他久远的梦想。而今,中原战火重燃,骁勇善战的蚩尤率领八十一个氏族部落纵横天下,摧枯拉朽,只弄得民怨沸腾,苍生无望,这怎不让他忧心如焚。  面带忧郁的黄帝立誓挽狂澜于既倒,他坐在一块凸起的岩石上,目光深邃地越过无边无际的丛林,越过初起的晨雾,越过连绵起伏的群山,停驻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晨雾渐聚渐多,天空也飘起朵朵白云,祥和而又沉静。他慢慢踱步到一块平坦的地方,环顾四周,突然产生栽种一株柏树的念头,他想以此来表达自己治国安邦的鸿鹄之志。小小的圆坑挖好,稚嫩的树苗插下,填土,浇水,一气呵成。一阵微风吹来,小树苗微微颤动,像闪电般,瞬时传到远处层层叠叠的丛林中,山谷间顿时响起阵阵的波涛之声。  其实,这棵古旧的轩辕柏就保留在黄帝陵内,高五十八尺,下围十一尺,中围十九尺,下围六尺,古谚有云:“七搂八柞半,圪里圪瘩不上算。”说的就是这株距今约五千余年的群柏之冠。这棵黄帝手植柏见证了公孙轩辕南征北战的光辉历史,见证了他统一华夏的历史功绩。虽岁月沧桑,世事更迭,但它仍静静地凝望着华夏大地,深情地祝福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史学家司马迁是这样描绘公孙轩辕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成而聪明”,第一句显然有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后三句却道出了黄帝聪明敏慧的禀赋资质。只可惜黄帝生逢乱世,难以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此时被尊为部落之首的神农氏已日趋衰微,对天下的纷争难免束手无策。责任在肩,一向沉稳的黄帝当仁不让,他冥思苦想,殚精竭虑,“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天下诸侯纷纷归服,公孙轩辕从此走上了平定天下、救民于水火的艰难征程。  古柏所在地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境内的桥山之上,这里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山上林森茂密,望之林壑幽美。现在的黄帝陵景区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位于黄帝陵印池广场前的标识牌最具特色,它总高4.5米,寓有九五之尊之意以及五湖四海对始祖黄帝的敬仰之情。这里的轩辕广场气势恢弘,由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近年来,此处成为了华夏儿女的朝拜之地,每年的两次祭拜,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正共同见证沣祭祖的庄严时刻。  坐在光滑柔静的台阶上,透过古柏群,环视桥山,北面的太平山正安详地诉说着五千年的流金岁月,南面的长寿山、印台山也静静地享受着古老文明的祥光瑞气,东面的龙湾、虎山用它那慈祥的目光抚慰着中华儿女,而西面的凤凰岭正沐浴着万道霞光傲视环宇。傲骨鹰扬的黄帝陵,让我思绪飞扬,内心波澜迭生。  站在老柏树下,久久不愿离去。这株从历史的深处活过来的生命积淀得实在太过厚重,仿佛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就熔铸在块块炸裂的碎片与昂扬生长的枝节间。由此,我读出了它的博大与仁厚,读出了它的深沉与智慧,读出了它曾经的沧桑,读出了它满脸的慈祥,读出了它的大爱与大恨,读出了它的生命的张扬。  仿佛,我又看到了那位身材高大的轩辕黄帝,他微笑着,用深沉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这些奔跑于中华大地上的炎黄子孙,他似乎在告诉我们,去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伟大的中华文明,去用自己的智慧造成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华民族。

  【编者按】:文章朴实细腻,读来受益无穷。问好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