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

浏览 14

  走进车站,挥手与母亲告别。几乎每次回家,70多岁的母亲都会去车站接送。风抚摸着她的白发,她一脸慈祥的望向我,久久不肯离去。转过身,眨巴一下湿润的眼眶,背起一大包母亲做的美食,踏上去往他乡的列车。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如果说,这世间母爱是亘古不变永恒的存在,那么美食,便是母亲表达爱的一种载体,代表着一种不可磨灭的情怀了。  曾经,穿越层峦叠嶂的山山水水,踏过繁华喧嚣的大城小镇,品过浓淡相宜的各式咖喱,邂逅层次丰富的汤汤水水,一切美味,却总如过眼云烟,不留底色。唯有家乡的美食,依旧醇香在胃里,潜伏在记忆的酒窖里,不经意间打开,香味愈来愈浓,温暖了漂泊的心灵。  美丽的家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重重叠叠的高山,欢快流淌的河水,民风淳朴,清新自然。秋天的田野,玉米熟了,排排站立,英姿飒爽;地瓜胖了,肥肥嘟嘟,娇憨可爱;花生“成”(家乡的方言,饱满成熟的意思)了,一望无际的花生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五彩斑斓。田野是孩子们的天堂,因为里面有各种品种的蚂蚱,拖着肥肥的肚皮,籽多肉厚,飞不高,跳不远。孩子们捉了蚂蚱,串成一串,欢呼着,奔跑着,炫耀着。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家家户户的炊烟升起。牛儿在吃草,父亲在扫院子,母亲在煮饭。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胖胖的地瓜在灶膛里煨熟,含在口里,甜软无比;柔柔的面团缠在秸秆上,焙在灰烬里,金黄酥脆,外焦里软;肥肥的蚂蚱埋在火星里,一会的工夫就酥脆焦香,咬一口,鲜美无比,唇齿留香,三日不绝。每到此时,母亲都会笑眯眯的看着我们黑乎乎的小嘴,露出欣慰的笑容。  及至上了高中,离家住校,吃的是干硬的窝窝头和咸菜,总是饥饿难耐。所以每周一次的回家,吃上母亲做的美食,便是最期盼的事情。母亲平日里节衣缩食,总会从牙缝里省出不多的白面,留作我们回家改善伙食。蒸包子,包饺子,擀面条,变着花样做。我最喜欢吃的是母亲炸的“面鱼”。那个年代,不但面粉稀罕,花生油更是奇缺,所以吃上油炸食品,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母亲和面,揉面,发面,醒面,烧油。白白的面团在母亲手里变成柔柔的面片,在锅里愉快的翻飞,旋转,跳跃,不一会儿,一根金灿灿的“面鱼”就炸好了。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外酥里软,咸香适宜,味蕾迅速被激活,空虚的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常常,母亲只是吃上一小根,剩下的被我和弟弟、表弟平分,带到学校。每当寒冷的冬天在被窝里冻得瑟瑟发抖的时候;每当学习疲累,头昏脑胀,看到同学们纷纷退学,自己也要放弃的时候,吃上母亲做的美食,想起母亲的含辛茹苦,忆起母亲的殷切目光,便又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后来,母亲搬离了家乡,来到弟弟和表弟生活的海边小城。我也有幸经常去看母亲,有幸经常去看大海,更有幸品尝到了母亲做的各色海鲜美食。在琳琅满目的各种海鲜中,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炸带鱼。母亲总是买最新鲜的带鱼,取中间最粗的那一段,给我留着,辅以花椒面、细盐拌匀腌好,裹上白面,沾上鸡蛋液,在花生油里炸。炸了两次之后,带鱼新鲜出炉,外皮金黄酥脆,里面肥美鲜嫩,品在嘴里是满满的幸福的感觉。曾经有一副画面在脑海里久久的印记: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温暖的房间里,电视里放着舒缓的音乐,父亲在泡脚,母亲在炸带鱼,香味飘逸到整个房间。时光荏苒,岁月静好。多么的希望,时间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父母不会在岁月的更迭里老去!  前几天,又回了一趟老家,吃到了表弟做的美食。表弟听说我回家,特意去海边买了新鲜的基围虾、虾婆、海螺和螃蟹。表弟不但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外科大夫,更是一位美食家。他说:简单,质朴,是美食的根本。本真,是来自食材本身的天然滋味,是美食的根。所以,海鲜食品不需要过度雕饰,不需要太多刺激,将买来的虾兵蟹将清蒸淡腌,沾一点食醋姜沫,就品出了大海的气息。如此,便吃得云淡风轻,自在从容。表弟更教我们做最正宗的“三鲜”水饺。剥好新鲜的基围虾仁,切好新鲜的猪肉丁,切细鲜嫩的韭菜,加一点点的耗油和细盐,如此包好的饺子,汁多味美,鲜香四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温馨和煦,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幸福满满。  品味家乡的美食,是一种幸福的味道,是天底下最美的味道。无论身在何方,无论人在何处,家乡的美食都会因为情感的注入变得丰富,总会在时空的纵横交错中,温暖着游子的心灵,谱写一曲人世间最美的爱的旋律。

  【编者按】:接地气的文字,带着田野的气息,让我们嗅到了家乡美食的风味,看似简单的食材,在作者笔下生活,因为美食记住了亲情,因为美食留住了乡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