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无奈选择

浏览 17

  “在一个能力取胜的时代,学历和分数的作用是一时和有限的。没有人关心成龙、邓丽君的学历,也不会打听王石、任志强就读的学校,因为没有重要性。在终身教育、互联网和学习化的时代,一个人真正的本事,是学会学习,是有兴趣、有动力的自主学习。那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追求、可以实现的。”

  ——节选自《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今天看《中国青年报》,在第2版上,看到《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这篇文章。我读报纸,因为没有很多的时间,所以一般都是浏览。但是,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重新理解教育目标”,与教育有关,作为教育工作者,自然也提起了兴趣。这篇文章的核心是抨击精英主义教育,批评家长的“非理性和一些陈腐观念”,批判家长过度追求重点校……这些,似乎都没有错。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一个孩子不是精英的材料,你却硬让他成为精英;如果一个孩子经过努力也考不上重点校,你却非让他考上重点校,超过了其能力范围,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报载,某学生进入重点学校后由于考试成绩排后就选择了跳楼自杀,就是极端的个例。其家长痛悔不已。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孩子本身就是精英的材料,一个孩子本来就可以考上重点校,作为家长,是不是应该积极的推动呢?我相信,任何一个为人父母者都会做出“推孩子一把”的选择。

  实际上,之所以非要让孩子进入“重点校”,考上“好大学”,并不是家长们的观念陈腐。往往是在现实中不得不如此。实在做不到,再退而求其次,上“非重点校”,读“普通大学”。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关于成龙、邓丽君、王石、任志强等所谓的“成功者”。这些人的学历不高,却取得了在他们那个领域的“辉煌成就”,为社会所认可。但是作者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成龙、邓丽君等人所生活的时代,还不像现在这样重视“学历”。

  我现在一看到某些地方上的招聘启事就不由咂舌不已。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有影响的企业,要求的基本条件都是“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甚至必须是“211院校毕业”。像我们这些在早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读过全日制本科后来仅仅通过自修取得了本科、硕士学位的人,连参加某些竞争的机会都没有——实际上,如果有机会参与,公平竞争,很多全日制毕业的人不见得就是这些没有全日制学历的人的对手。

  那么,我们处于这个几乎所有招聘都把学历作为前置条件的时代,再去苛求家长不去追求“好学校”,是不现实的,是一种现代版的“纸上谈兵”。要想改变家长的做法,“救救孩子”,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改变就业歧视。因为,对于专家来说,每一个孩子作为研究对象,只不过是亿万分之一;而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每个孩子的成败,就是百分之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