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后随笔

浏览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舒心的状态才能好好工作学习。老师开心的工作,用放大镜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用一颗包容与感恩的心与同事相处,用自己足够的耐心理解现在的学生,那么一定会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后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后随笔【第一篇】:教育随笔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许多人会片面地认为,健康就是孩子不生病,身体发育正常,也就是身体健康。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的孩子,我们才能称之为健康的孩子。然而,正是因为大家都忽视了心理健康这一重要因素,导致孩子们因心理问题而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行为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各种不良风气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孩子健康地成长。作为家长、学校和教师,我们不仅要照顾好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还要时刻关注他们,让他们的心理也健康地成长。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表现往往比较另类。如行为偏激,孤僻,敌对等。那是因为他们心灵上有缺失感,为了满足得到这种缺失的需要,他们只好以“另类”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而为什么学生们会有缺失感,会产生心理问题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复杂,要从源头找起,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因素。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寻找解决的方法。笼统来说,我认为,各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应尽力做到如下方面:

  1.社会上应多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多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让家长们能及时咨询,得到帮助;

  2.家长要多给予孩子关心和关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不寻常的表现要及时处理引导;

  3.学校也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留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学生个人方面也应保持开朗宽容,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光靠以上几点还不能完全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要减少学生不正常心理现象,还得从细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而且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中写道:“很多‘低能儿’不是先天造如此,而是后天造成的。过程通常是这样的;首先,一个没有按正常轨道发展的孩子被‘诊断’有缺陷;然后,这个孩子就像真的有缺陷一样被关心和治疗;后来,孩子自己也认为他是有缺陷的;最后,他跟专家们说的越来越像。我们由此可见,一个心理健全的孩子,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在身边亲人们的看法议论中,可逐渐转变为一个有心理缺陷或心智不健全的人。这也更加地说明了家庭环境,社会态度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起了重要作用。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多年没有回过家,孩子的母亲生下他之后就离家出走了,他一直由年过七旬的奶奶照顾,从小就缺少父母关爱的他,让他养成了敏感、多疑和偏激的性格,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非常另类,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这个学生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更加明显,平时我行我素,很容易在学生中间孤立,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充满敌对情绪,甚至出现了逃课,接触社会不良青年的问题。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我和另一个老师一起去这个孩子的家里单独做了一次家访,到了这个学生家里之后,才发现这个家庭条件比我之前设想的还要差,年迈的奶奶一个人不但要操持家务,照顾孙子,还要经常下地干活,谈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之后,这位老人也是一脸的无奈,孩子平时什么也不跟她说,她仅仅是照顾孩子的吃喝穿用,和他很少有什么交流。在实地了解到学生家庭的情况后,我对这个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学生正是因为从小家庭关爱缺失,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心灵受创后,却又无法与家人进行及时沟通、表达出自己想要的情感,最终养成了这种孤僻、偏激的性格。回到学校以后,我和这个学生又单独交流了一次,这种谈话我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了,和往常一样,我的一些话他似乎根本听不进去,面无表情,但当我提到他的家庭、他的奶奶,和他在自己家墙上用粉笔歪歪扭扭的写的“我爱我家,奶奶好,爸爸好”等的时候,这个孩子痛哭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眼泪,他的眼泪深深的触动了我,也让我对学生的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其实学生每个怪异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受伤的心灵。有时我们认为的小事,却是影响了别人一生的大事。古语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就是因为被蛇咬了一次,造成了心理阴影,以后看了草绳等类似蛇样的物体,就会不自觉地想起被蛇咬的不美好回忆,把像蛇的东西都认为是蛇。其实学生们也是一样。若他们在家里或在学校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了不良的情绪,而且这些情绪得不到正确的梳理,那么这些负面的情绪对他们的影响就不止是十年,甚至是一辈子。

  讲讲我自己的例子吧!记得我小学的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举手发言读词语,我也很积极地举手了。结果真的被老师点了起来读。不知道是荣幸还是不幸,有个生字发音不准,结果同学们哄堂大笑,我羞愧得脸都红了,真想找个洞钻进去。而老师一点都没阻止其他同学对我的嘲笑,还怀疑我昨晚没有预习课文,这么简单的词语都读错。我当时被同学嘲笑已经感到很羞愧了,老师居然还怀疑自己没做作业,我感到既无奈,又气愤。无奈的是自己昨晚的努力没有得到肯定,气愤的是老师没经过调查就随随便便地怀疑自己,很不公平。其他没做作业的同学多得很,为什么自己明明是做了作业,只是读错了个字就要受到这般嘲笑和怀疑。从那次开始,我就讨厌那位老师,直至现在,我虽说不憎恨他,但对他也不带什么好感。从那次开始,我就不敢举手发言了,即使是自己会回答的,也担心站起来后出错被别人嘲笑。现在我长大了,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认为的小事很有可能会成为别人的大事,会影响别人的一生。现在我也为人师表了,更要懂得这个道理。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我的老师不是对我产生怀疑,而是耐心地教我读会那个字,让其他同学停止起哄,会是怎么个结果?我现在又会变得怎样?但是不管如何,事情已经发生了,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做好我现在的教育工作,耐心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我知道,老师的一言一行,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或不经意的批评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也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明白其中的利害之处。因此,我不希望我的学生也有这样的经历。我希望我的学生长大后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时,是愉快的,没有遗憾的。

  作为老师,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多角度地看问题,要尝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会让学生信服。而且,在每处理一件事情时,应当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下定论。对于已经造成心理阴影的学生,要多关心,多倾听,了解造成心理阴影的原因,巧妙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成功度过每个转折点。平时也多留意学生在校的变化,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要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特别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老师,面对的农村学生中有很多的留守儿童,更应当及时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点是自己本身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树立榜样,同时也要多注意知识技能的更新与增长。其实每个孩子一生下来都是善良的,每个学生都是好学向上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品学兼优,后来孩子之所以会和我们想象的产生差距,那是因为更多的时候,外界的家长、老师们给他们下了定义,对他们品头论足,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忽略了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每颗种子都能开出一朵好花,只要一点阳光,一点雨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后随笔【第二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随笔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有健康的体魄就可以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在现在的社会背景条件下,我们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现在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有:师生关系、家长关系和伙伴关系不协调,在这三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比较重要的因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源,应试教育不可忽视。要克服这种困境,调整好师生关系,主要就是调整好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孩子普遍喜欢正性刺激,简单的说就是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被肯定、赞扬,即使心里明白是虚假的也愿意去相信。作为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班级管理中等,做好相应的工作,如:赞赏、表扬、认同等,因为赞赏可以改善学生的机体气氛,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同时我们的赞赏认同必须是真诚的,只要这样才能起到相应的功效。

  2、注意自我性。一般情况下,人都会为自己多考虑一点,其实这是人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有时就会出现偏差,比如过于自私自利、出现嫉妒心等。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就要及时的了解、观察学生,尽量在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3、培养心理归属感。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会害怕、孤独,尤其是小学生,作为教师就应该时时关系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怀和温暖,让他们认为他们也是整个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平时要注意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心,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立无助,每个学生都希望被老师、同学、家长去认同,也希望自己在遇到困境时能有人帮助和支持。

  4、心理调适。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需要我们慢慢去培养,我们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引导学生应学会正视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教会他们如何面暂时的挫折和失败,让他们在精神上不气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在学习中觉得厌倦是,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讲注意力转移至新的内容或思维模式中去,让他们觉得学习很新鲜,心情上很畅快,我们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解释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和他人沟通,共同创建轻松愉快、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现在不时有媒体报道出现自杀啦、离家出走啦、误入歧途等一些社会悲剧,我们不妨去想一想,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帮助他们,这些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学生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会有很多种,这些出现问题的学生,正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包容,我们要真诚的去帮助他们,也不应该嫌弃他们,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时候,这些经受过挫折的孩子就会想经历过风雨之后的彩虹一样,绽放出不同寻常的光彩。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后随笔【第三篇】:小学生应保持身心健康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所谓健康,它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侧面来表现的。从表现形式看,生理健康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测试的手段就比较复杂。同样,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比了解小学生的生理状况要困难的多。最近班里发生了一件事,让我觉得个别小学生心理健康正处于亚健康状态。通过调查我发现;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

  一:社会原因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小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长期以往,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由于社会环境影响面大,对小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不是点式的,而是面式的,这样就会使一批小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其绝对总数是不可忽视的,其对社会发展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国家的和平,社会的安宁,人们生活的文明程度,是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家庭原因

  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亦称单亲家庭。我国心理学者曾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64名1—5年级的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离异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在双亲不全的家庭中,以双亲不和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学生长辈因自身的心理障碍,在和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使其病态心理影响了小学生;同时,一些小学生的长辈,相互关系紧张,他们不注意自己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小学生下意识的对自己周边的人或事物,采取敌意的态度。

  对照上述原因,通过对学生了解,我知道到这个学生的心理障碍确是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因家庭父母不和,关系紧张,使他心理受到严重冲击,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造成这个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对此,这类学生,家长与老师必须加以重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指导,要使我们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人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重视这项工作。同时要使每个人知道,良好的心理指导必须具备:真诚、理解、尊重三要素,要依托有社会意义的背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认真细致的做好这项工作。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后随笔【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笔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那么,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学生易形成的不良心理。

  在学校里,有的学生学习优秀或者家庭条件优越,因而很受老师赏识。于是,他们在赞扬声中成长,在荣誉堆里泡大。不知不觉中形成虚荣、骄傲、嫉妒的心理。他们听到别人的夸奖就沾沾自喜,要是有谁敢指出他们的缺点,他们就会变得敏感、焦虑,甚至暴跳如雷。他们经常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好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甚至会对教师傲慢无礼。他们认为自己是班级中最好的,一切荣誉非他莫属,一旦有谁在某方面超过自己,他们就不能正确对待,就会迁怒于超过自己的人,对其加以诽谤中伤。

  有的学生成绩一般或不好,生活邋里邋遢,还有爱调皮的学生,他们受尽了老师的冷眼和训斥,成了教师的“出气筒”。在生理方面,有的有明显的缺陷,引起自惭形秽的心理。在智能方面,他们的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在家庭方面,他们的家庭有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困窘或残缺,容易引起低人一等的心理。在教育方面,教师对优等生产生明显的偏爱心理,对于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普遍滋长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1.化差生观念,尊重学生人格。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首先不要伤害他的人格,因此教师应淡化差生这一概念,从人格上尊重所有学生。

  2.化情感教育,亲近全体学生.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最高原则是爱,要对学生实行“爱的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感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教师办事要公正,要平等对待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

  3.设情境,取长补短。这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特长,优等生爱展现自己,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优点易于显露。而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优点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挖掘。这就要求教师细致的观察了解,并使他们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后随笔【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随笔

  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多年,深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身心和谐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看到大学生青春阳光的身影总是感慨万千,年轻真好!当听到他们的“灰色”童年带给他们的无助、孤独和痛苦时,又感慨于不让自己的孩子重蹈他们的覆辙,自己一定努力让家庭充满欢笑、阳光和民主,让孩子愉快、无忧无虑地度过他的童年。接触很多的案例,很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父母关系不好,父母离异或单亲,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亲戚家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或家庭出现重大的丧失等等,这样都可能造成孩子谨小慎微、不自信或安全感缺失,严重的可能会得抑郁症或躁狂症。所以作为小学生四年级的家长需要从中吸取教训,还孩子一个童真和欢乐的少年时代,为他们将来更加健康地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无条件积极关注孩子

  无条件积极关注自己的孩子为他们的发展创设自由而安全的环境。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都可以让他们去尝试,只要对孩子有益都可以让他们去做。不是孩子犯了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一发不可收拾,一定记住不在孩子身上翻旧账,就事论事就可以了。实际上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父母,并且让孩子感到父母是他们最好的朋友,安全的氛围有利于孩子静下心来专心做一些事情。前些天在上海学习“沙盘治疗”时真正地体会到创设自由而安全的环境的重要性。沙盘治疗就是让儿童在装满沙子的器皿内自由“创作”——拿任何他想拿的沙具摆成他认为最好的画面,中间没有任何打扰和限制,并且被告知这种环境是安全的。儿童就是这样不停的摆弄沙具和拼摆图形,经过十几次的“治疗”就可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我就十分好奇,是什么魔力让一个特有攻击性的孩子经过几次或十几次的沙盘治疗最后“痊愈”了呢?后来老师的讲解使我豁然开朗:一方面孩子自身具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通过摆沙盘可以了解自己的问题,沙盘也可以让这些孩子自行解决问题,孩子具有大人无法企及的潜力;另一方面就是治疗师给予的自由而安全的氛围让孩子可以发挥他们的潜能。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给关注增加太多的外在条件,无论孩子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无论孩子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给他们无条件积极关注吧,给孩子自由而安全的环境吧,让孩子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发挥吧。

  二、相信自己的孩子,多用肯定式的语气

  有个小故事是这样的:小女孩的妈妈告诉她一定不要看电视,否则一切免谈。小女孩每次回到家后先打开电视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等看着妈妈下班的时间都到了,她会用湿毛巾把电视降降温,因为她知道妈妈回到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电视热不热。所有的一切都处理完后,小女孩就坐在书桌上开始写作业。妈妈回来了,先摸摸电视发现不热放心了,又看到宝贝女儿在认真的写作业马上心情大好,满足了女儿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望。不敢设想如果一直如此下去,小女孩会变成怎样,但可以肯定她学会了撒谎和欺骗。作为父母,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尽量少地使用否定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你可以告诉他可以做什么,可以如何做,但少用“不能”、“不要”等否定词语,因为孩子更多的会听到“不能”和“不要”之后的内容。家长看到孩子做了自己不允许的事情恼羞成怒,孰不知就是自己不相信孩子导致的。就拿我的儿子为例,前段时间检查视力有些问题,告诉他不能玩电脑和手机,但我们也没有特别的设置手机和电脑的密码,并给他买了些他特别喜欢的书籍。每天下班后发现他都在认真地读书,每次都会告诉我书中的一些故事,《鲁滨逊漂流记》他竟然还读了两遍。欣赏儿子的作文时,自己特别惊讶,发现好多句子都写得特别流畅和不拘一格,不再像以前一样家长拼命地催、孩子要命地眉头紧锁。设想一下,如果我也做一些不信任孩子的一些行为的话,孩子还能这样“坚守”自己的“原则”吗?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去做一些事情,少一些怀疑,多一些肯定。

  三、让孩子跟同性父母成为好朋友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四年级的孩子应该多向同性父母靠拢,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习得社会所赋予的一些的特性,如男孩要勇敢和担当。比如男孩子多和父亲一起踢踢足球、打打篮球,不自觉地学习了父亲坚持、坚韧和分享的精神,让他们做一些“男人们应该做得事情”,这样不仅可以亲近两者的关系,还可以学习一些男人的做事方式和并学会欣赏男人豁达开朗的个性。这时候作为异性的父母就可以放手让他们或她们尽情在一起,少些唠叨和抱怨,默默支持他们。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男孩子仍过多的和妈妈一起做事和“纠缠不清”的话,可能会对孩子个性的形成有些阻碍,妈妈认为这是“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不忍让孩子和不着调的父亲在一起,害怕自己丧失对儿子的“控制”。为了避免长大后出现“恋父情节”或“恋母情节”,现阶段让我们孩子多认同同性父母吧,学习同性父母身上的优良品质,让孩子有种“很想成为他(她)们”的那种人的渴望吧。

  这是我的拙见,不当之处,请多指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