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关于戏剧课题的教育随笔

浏览 14

  导语: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统整了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经验,因此,它既有助于促进幼儿身体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幼儿艺术领域以及其他领域能力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关于戏剧课题的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幼儿园关于戏剧课题的教育随笔【第一篇】:将“戏曲进校园”付诸于教学之中

  我们幼儿园注重教学管理,特别是在教研活动方面,一线老师每年必须上一节公开课,录播教室建好后,从2017年开始,公开课必须在录播教室用制作好的课件上,全程全方位录像。

  这样的公开课要求质量高,从准备到授课半点马虎不得,为了准备这节课,我首先选材,选来选去,都没亮点,当看到京剧脸谱这一内容时,我眼前一亮,这不正符合“戏曲进校园”这一主题吗?但选这一内容无疑有难度,首先展示戏曲动作我没有功底,其次是制作脸谱要时间,还有做课件必须选合适的音乐、视频。简单介绍京剧中人物,必须一点一点查资料等等,在困难面前,我下定决心,不改初衷,先制定教案,再选视频、音乐、图片,来制作课件,但要截取视频和音乐,我不会,辛亏有同事鲁吉老师帮忙,才把课件制作完成,接下来制作脸谱,在网上搜了半天,选定蓝、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脸谱,去打印,回来剪轮廓、眼睛,穿带子,带上脸谱,要表演人物动作,我要学,就专门跟懂京剧的朋友学了五种脸谱人物的动作,在短短几天时间内,拼命练习,又带小朋友练了两遍,方可上场。

  2017年4月11日下午,上完之后,得到听课老师的评议,大家都说这一内容符合“戏曲进校园”的主题,但很有难度,涉及的知识面广,能上下来,已经很不错,美中不足是带上脸谱表演环节,应该多选几种方式,多表演一会儿,不然辛辛苦苦做的脸谱没利用一会儿工夫就结束了,可惜了。课上过后,我也发觉这个问题,这个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感受、体验。总之,是在探索中进步,我得出的结论是,在挑战面前,要敢于不辞辛苦,接受挑战,最终战胜了困难。

  幼儿园关于戏剧课题的教育随笔【第二篇】:寓教于“戏”——关于戏剧与教育戏剧的笔记整合

  一、戏剧与人类的心灵共鸣

  戏剧拥有杰出而悠久的历史,在欧洲和亚洲,戏剧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的祭祀活动与宗教庆典。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由观众、表演者、文本、导演、剧场空间、舞美六大要素构成,融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戏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哑剧、木偶戏等。

  戏剧不仅有娱乐性,它更深刻而有鼓动性地将戏剧素材重组,从而对人类境遇进行永恒的观照。在电视电影等娱乐方式爆炸的今天,“戏剧”这种由表演者面对观众现场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依然充满活力,并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内容和蓬勃生命力。

  二、“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

  “戏剧教育”(DramaticEducation)属于艺术教育门类,是与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相对而言的单科艺术教育。戏剧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由艺术院校承担的专业戏剧教育,旨在培养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专门的戏剧从业人员。广义是指面向社会全体人群的非专业的戏剧教育。前者由学校承担,后者由社会机构或社区承担。戏剧教育注重的是用优秀舞台作品的艺术赏析或者业余排演,向人们进行戏剧的介绍和实践,增进受众的人格培育和艺术修养,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是20世纪初期英国将戏剧列入学校课程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以戏剧性的结构和技巧来强化教学,适用于任何科目之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年龄、能力、兴趣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经过设计的戏剧活动,让学习者之间建立互动关系,引导他们在戏剧活动中发挥能动性、合作精神、创造力等。这是把戏剧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来学习各科目,属于渗透性戏剧教育活动。"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内涵不同,外延小于后者。

  “教育戏剧”的概念源于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实践中学习”(Learningbydoing)、“在戏剧实践中学习”(Learningbydramaticdoing)。主张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通过直接观察来扩展知识范围。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的(JohnDewey)“渐进式教学”(Progressiveeducation)和赫兹·麦恩斯(Hughesmeams)的“创造力教学”(creativepower)等理论渐渐在实践中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最早被记载将戏剧方法系统地应用于课堂的是英国女教师哈丽特?芬蕾?琼森(Harriet?Finlay?Johnson),她尝试将不同的教学主题戏剧化,使学生通过戏剧性的活动激发参与热情并获得了对教学主题的更深刻的理解。1930年,美国戏剧教育家温尼弗瑞德?瓦尔德(winifredward)根据教学经验编写了《创作性戏剧技术》,提出“创作性戏剧教学方法“概念,在美国教育界引发了巨大反响,成为当时校园教育戏剧实践的指导性文献。二战后,更多欧美戏剧教育家开始推广校园戏剧教学法,5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为成熟的DiE方法(DramainEducation):一种以虚构的角色扮演和即兴创作为中心的戏剧活动。其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8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完整的研究和实践教育戏剧的体制,教育戏剧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这类戏剧活动包含四个层面:

  1》戏剧性扮演:把学生置于想象的戏剧环境中,以尝试性的生活去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2》故事戏剧化: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既有的或其它来源故事,创作即兴戏剧。

  3》从创作性扮演发展到正式戏剧: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搜寻选择故事的相关数据、设计舞美、制作道具,最终发展一出戏剧,直至演出。

  4》运用创作性戏剧技术于正式演出:

  1:学生根据故事需要,自己设计配乐与人物、以自创性对话扮演一场短剧。

  2:把正式戏剧场景改为即兴表演,以避免背诵式的表演。

  3:以即兴式的对话发展成由群众参与的戏剧场景。

  三、全人教育,寓教于“戏”

  教育不只是掌握知识和训练技能,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是整个人的品德、思想、创造力和人格的培养。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这个特质能让参与教育性戏剧和剧场项目的学习者获得诸多正面效果:更有创意,更自信,更擅长解决问题,更具创业精神,更能抗压、心态更积极……

  1》兴趣培养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等。一场戏剧的呈现,学生首先要理解剧本,对剧本的解读与写作,是文学素养的培养;学习展现戏剧里的音乐与音效,是对音乐素养的培养;戏剧里的服装、化妆、舞美、灯光,是在美术领域里的创造。戏剧如同一个大容器,每个人都能找到兴趣的种子,也许是写作编剧、也许是音乐舞蹈、也许是美术、表演……,其中蕴藏着无穷的可能性。

  2》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

  社会是个大舞台,戏剧展现的是提炼的社会:历史、政治、社会趣闻等都会在情节中一一体现。戏剧能帮助学习者透过舞台这面聚光镜,深刻认识形态各异的人生和由此构建的人类社会。更可以通过角色带入,鼓励学生思考当代的和恒久的大问题。

  3》自信表现,认真倾听

  戏剧对语言表达、形体动作的训练,对规定情境中人物行动的要求,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一个人如果希望在人前自信表现,他必须接受戏剧训练。在戏剧排演过程中,演职人员会听到来各种反馈,这种经历将让他们习惯倾听不同的声音,面对批评时能够虚心受教。自信说、认真听,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些素质都是重要的加分项。

  4》建立同理心

  同理心,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看待事物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欲望与需求,都有各自的故事,戏剧提供了一种安全而有益的方式,让学习者得以参与别人的故事,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具备了同理心,一个人就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理解与自己背景迥异、来自其他民族、信仰或阶层的人的处境。通过戏剧阅读、分析和表演可以极大地增进学习者对他人的理解,受益无穷。

  5》发挥想象,应对未来

  人最初是通过故事来了解历史、冲突、梦想……。而在戏剧中,参与者不是单纯靠听,事实上变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习者必须要发挥想象力。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衡量就在于是否有能力应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性。戏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无限可能,并且安全的环境。

  6》合作合群

  戏剧是合作的艺术,一台戏剧的推出是考验个人与集体合作的过程:从最初编写、排练、到最后的演出,都需要各个部门紧密合作和协调,这对学习者的团队合作能力是极佳的锻炼机会。

  7》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育戏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具有不同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戏剧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关注自身到关注社会,呈现出金字塔式、递进式的形态。但是,全方位审美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其中:变幻莫测的舞台、道具、灯光、音响以及演员传达感情的形体动作,使学习者在认知与技能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增加学习者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增强对情感和各种审美意味的把握能力。

  8》积极人格的塑造

  积极人格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各种积极体验。积极体验主要有感官愉悦类和心理享受类两种。心理享受类的积极体验常与个体的创造和创新相关联。戏剧活动的过程,也是创造、突破自我的过程。学习者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最终让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所获得的满足感,能极大发展他的积极情绪,产生幸福感,促进积极人格的塑造。

  四、教育戏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应用模式与方法

  1》幼儿阶段:戏剧游戏、简单的角色扮演

  游戏是人类的本能,是儿童生活与学习的必要过程。戏剧游戏能使孩子放松情绪,使他们从“本能参与”慢慢走向“自觉学习”。在有充足游戏机会的条件下,孩子会一步步与同伴一起走向短暂合作时刻,最终发展成拥有群体共同目标的“合作游戏”。游戏可以让孩子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达到“儿童社会*行为成长”及“自我实现”的成熟阶段。

  2》基础教育阶段:戏剧教学方法和初步的教育剧场

  戏剧是良好教学方法与工具,运用戏剧教学法教授语文、数学、地理等特定学科,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运输”,学生头脑里没有“运输”这个抽象概念,如果先让他丈量一些地图,或把某样东西搬运到某地方,实践之后,这个概念就非常清晰了。

  3》高等教育阶段:完整的戏剧表演及剧场活动

  高等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对世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自我锻炼的重要阶段。这时期教育戏剧的过程相对完整,学生可以更客观地认识世界,获取更丰富、细腻的感知,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五、教育戏剧在全球

  许多国家已把戏剧教育制度化、标准化、纳入教科书中,作为不可或缺的课程。他们推行的戏剧教育,并不是以培养戏剧人才为目标的专才教育,而是要在戏剧活动中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这种戏剧教育活动渗透到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层次课程中。

  英国:与英语教学紧密结合

  英国的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紧密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特别教学法案中表示:各年龄层的儿童都必须经历戏剧的活动,以“假如我是”(asif)来实作,并认同除了以戏剧教文学(literature)、讲话(speech)及身体动作(movement)等科目外,还可以与学校演出及剧场合作。“这一表述已具有DiE/TiE雏形(Drama/TheatreinEducation)。70年代开始,英国的教育戏剧发展成一套非常成熟的以即兴创作和角色扮演为中心的DiE/TiE技术。1992年10月,教育改革法案正式将戏剧性活动列为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一部分,为英语课堂中教育戏剧的应用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础。

  美国:以戏剧为主的单科戏剧教学

  相比欧洲亚洲,美国戏剧的历史并不长,但在二十世纪初开始一跃成为当今的戏剧大国,这与其戏剧教育普及化有密切关系。美国三千多所大学/学院中有一千多所设有戏剧系,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虽然没有戏剧系,但开设戏剧艺术欣赏与实践方面的课程。

  美国的中小学也基本都可以开设戏剧方面的课程或开展戏剧演出活动。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首次将单科的戏剧教育课程纳入美国学制之内,同年颁布的《国家艺术教育标准》更是明确把艺术分成了四个部分:舞蹈、音乐、戏剧、美术(视觉艺术)。每个部分都有初、中、高三档,每档4级,各档各级都规定了具体教育内容和应知应会的详细标准。比如,9至12年级的教学大纲,不仅涉及剧本写作、表演、舞美设计、导演等各个方面,更涵盖了戏剧历史与文化背景分析、戏剧与影视等艺术形式的对比、戏剧批评以及对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戏剧的认识。每一部分包含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标明学生应该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任务。

  如今,美国已形成了一个逐级递进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金字塔形的教育戏剧体系。

  港台:从课外活动到必修科目

  香港有多年的西方背景,因此许多组织致力于推广戏剧教育,许多学校自觉运用这种教育方法。2001年前,戏剧被当成课外活动;2001年至2002年,戏剧成为香港选修课程;自2002年以后,戏剧被列为香港必修科目。

  1971年台湾的小学就设置了“儿童戏剧班”。从2001年开始,台湾实施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将“艺术与人文”领域的“表演艺术”学习统整于教学中。2002年,高中阶段将戏剧列在选修课程中。2001年台湾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标准》,明确将戏剧列为教学内容之一。戏剧逐渐成为台湾高、中、小的教学课程科目。

  幼儿园关于戏剧课题的教育随笔【第三篇】:戏剧教学在课堂中的尝试和反思

  本学期我教研组围绕着朗文教材开展了阅读和戏剧教学的课题研究。我对戏剧教学颇感兴趣,于是决定尝试,在教学中发现英语剧表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活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噪音,学生容易失控,同时预先设计好的内容来不及上,如我这次尝试的绿野仙踪,我在组内给每个同学都安排了角色,学生们满心欢喜期待,可是最后还是来不及,有些学生很失落,在这个方面我也动了很多脑筋,还是无法解决。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些理论知识。了解到一个名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个体一出生便开始积极地从自身经验中构建个人意义,即建立他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主动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教育者应为学生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己从中建构知识。英语剧的创作和筹备过程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技能的掌握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许多研究表明,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必须具备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感。一个英语剧从创作到上演,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扮演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经过能力较强的同伴或老师帮助后所提高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学生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合作会表现出比单独行为更高级的行为。因此,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戏剧创作和表演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从其它有经验的上课者那儿了解到了在上课前要预先让学生写稿子,并要彩排。老师应至少参与每个剧本的一次彩排,如果有条件,可邀请外籍教师一同参加。观看过程中,老师要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除此以外,一些非语言因素也要特别留意,如演员的音量,演员在台上的位置以及他们对台词的理解。应确保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清演员们的对白,要提醒学生不要老是背对观众,应教导他们不要死记硬背台词,不要把英语剧表演变成台词朗诵比赛,因为非语言因素也都会直接影响表演效果。在演出时在课室演出,要注意课桌的摆放。把课桌尽量往后挪,腾出比较大的空间作为舞台。还可邀请其他老师前来观看并担任颁奖嘉宾。

  而我们尝试的课堂上的戏剧教学,与真正意义上的还是不一样。我觉得有很多的矛盾在35分钟的课堂上无法解决,比如,要求学生自己撰写台词,可是又怕学生写得不到位,如果台词都给他们,那么学生在语言方面又没有进步。是完全让他们自己完成,还是跟着老师给他们的剧情走呢?

  经过这次的教学我得到了一些经验。首先,在我尝试上绿野仙踪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预习,怕他们没有新鲜感,可是事实发现我们在课上只通过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并要表演得贴切是很有难度的,有些学生摆脱不了自身的性格特点,忘记了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也难怪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其次,在安排角色方面,我之前疏忽了这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角色。可是,由于他们缺少演技,往往演得和本色,所以在安排角色时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再次,根据戏剧教学的特点,教师是以辅导为主,所以,对于学生来讲语言和表演同时重要。所以,我发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体验的部分较多,而语言就有点欠缺。

  幼儿园关于戏剧课题的教育随笔【第四篇】:教育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探析

  一、教育戏剧

  戏剧是一种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传统的戏剧教育是戏剧专业人才教育,常以获得戏剧经验、掌握戏剧技能为宗旨。区别于传统戏剧与传统戏剧教育的“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它将戏剧与剧场的技巧运用于教学之中,也称为应用戏剧教学法。教育戏剧突出和强化了戏剧的教育功能,注重把戏剧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和手段,通过戏剧的形式来传递教育内容,从事课程教学与主题教育,“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具有情境性、情节性、游戏性、娱乐性以及团体性等特点,目的是让参与者在生动的戏剧情境活动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育戏剧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近年来在国外非常流行。但在国内,教育戏剧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普及面还十分有限,尤其在幼儿教育领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教育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基础

  1、知识的情境性

  知识的情境性是指“任何的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也不仅是由其本身的陈述来表达的,而且更是由其所位于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表达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既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任何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简单地说,知识的情境性是指任何知识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而且还要在特定情境下获得其意义,即知识是与某个具体情境下的具体认知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是情境性活动,没有一种活动不是情境性的。”“思维是由直接经验的情境引起的……在每种情况下,都是由实际经历着的情境的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探究和反省活动……思维不单是从情境中产生出来的,它还回到情境中去。思维的目的和结果是由产生思维的情境决定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尽很大努力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在这种情境中,他自己的活动能产生观念,证实观念,坚守观念——即觉察到事物的意义或联系。”教育戏剧的高度情境化特点使抽象的知识和观念有了“附着”,有了依归。教育戏剧为儿童的学习创设了有意义的实习场,其中包含的知识以生动、鲜活的“情境化”方式让儿童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领悟。教育戏剧可以让师生在戏剧情境中,进行群体互动和社会协商,使儿童“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共同建构知识。

  2、儿童思维的叙事性

  皮亚杰把人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3至6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是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进行的。儿童把外部世界当做是有生命(泛灵论)、有联系、有故事的世界,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情节导向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真正精神活动,可能的世界》一书里指出,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paradigmaticthought)和叙事性思维(narrativethought)。例证性思维独立于特定情境,而叙事性思维就是讲故事或扮演故事,是关于人类条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是依赖于情境的经验。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叙事性思维,依赖于具体情境,或者说儿童的心智具有一种叙事性的结构,是故事情节导向的。故事情节导向的教育戏剧恰恰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人物甚至对生活的建议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教育戏剧的结构给儿童提供了想象、陈述和隐喻,促进儿童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3、教学的心理化

  杜威主张教育应建立在儿童的天性、本能的基础上,强调正确的教育必须从研究儿童心理开始,以儿童心理为依据,要求教育、教学心理化,建议采用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手段:做中学。基于此,杜威主张叙事性的情境教学,使教学活动具有戏剧特质,建议“应当引进戏剧性的悬念因素、情节兴趣的因素。”“对此,我们可以从故事和戏剧中得到许多启示。凡是有情节兴趣的场合,观察的机敏性就能达到高潮。为什么呢?因为旧的和新的,熟悉的和意料不到的,和谐地联合在一起。讲故事的人,能使我们听得入了迷,就是因为其中有理智悬念的成分。……儿童对于故事的所有的显著的特点都能注意到,感到容易而充实。”“做”的适宜性是“做中学”的根本,情境中的“做中学”是教育戏剧的核心。通过戏剧情境中的“做中学”,儿童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无意识的、内隐的学习过程中非常自然地获得了生活认识,认识了世界、感知了世界,获得了身心发展。

  三、教育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教育戏剧具有情境性、情节性、游戏性、娱乐性以及团体性等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在幼儿教育中运用教育戏剧,让教育戏剧起模式或结构的作用,运用这个模式或结构,建构课程网络,就可以把学习变得“通俗易懂”、“印象深刻”。

  1、脚本先行——甄选故事,确定主题

  戏剧从儿童的角色游戏发展而来,对于儿童来说,教育戏剧就是有脚本的游戏;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戏剧就是主题课程。故事以其活泼可爱的形象和生动曲折的情节为儿童所喜闻乐见,为教育戏剧的开展和主题网络的建构提供了基础性材料。脚本先行,为儿童提供生动活泼的故事,让儿童的学习经历“模仿→再现→再造→创生”的“有中生有”过程。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宜用作教育戏剧的脚本,结构简单、情节单纯有趣、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活泼且具备较高的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的儿童故事才能成为教育戏剧的脚本,作为主题故事来建构课程网络。

  教育者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下,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儿童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结合儿童的兴趣、问题、想法或典型生活事件,科学甄选贴近儿童生活、贴近儿童实际的故事作为教育戏剧的脚本。同时,在甄选主题故事时,应关注社会文化背景,贴近社会生活,关注故事与民族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的融合度,结合季节、节日等因素,选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故事作为主题故事,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以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主题故事应具有内容适宜性、戏剧表现性、课程生成性等特点,可持续创生拓展出丰富的学科教育内涵,衍生出系列主题活动,以建构课程网络。理想的幼儿园课程除了关注单个主题系列活动的全面、平衡外,还应关注主题间的纵向联系以及整个课程网络体系的有机联系与平衡统一。

  2、问题开启——赏析故事,建构问题网络

  问题是儿童求知的动力,教育戏剧以教师预设问题和儿童生成的问题开启主题建构。教师应依据主题故事的难易程度、本班儿童的实际水平,组织儿童进行故事赏析活动。教师创设教育情境,围绕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组织儿童讨论,帮助儿童理解主题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儿童感知、理解、想象、体验主题故事,与主题故事进行全方位的相互作用,通过知识感知——角色体验——对白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启发儿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针对儿童所提问题,捕捉儿童的兴奋点。教师记录收集“生成性问题”,依据主题故事的人物、情节以及场景,进行问题梳理,建构问题网络,绘制“问题树”,为剧本的创生和主题网络的展开奠定基础。

  3、做中学——创生戏剧,展开主题网络

  戏剧的多元艺术表征,提供了多元戏剧活动,也为主题教学的课程网络建构提供了基础。儿童既是问题的生成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幼儿园中的教育戏剧是“问题导向”的课程建构模式,是基于问题的做中学。教师基于“问题树”,统整各领域认知活动,设置有意义的脚本问题情境,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创设戏剧“实习场”,引导儿童在基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创生戏剧,展开主题网络,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于问题的做中学,让儿童通过在问题情境中合作性地解决问题,在戏剧情境中交往、碰撞和学习,主动建构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掌握解决各种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有意义的发展。

  在创生戏剧的过程中,儿童负责台词、扮演、道具制作、舞台布景、服装化妆、配乐音响以及剧场管理和评戏等工作,与各科知识相遇,并将所学的知识与戏剧情境下的真实任务结合起来。其中,儿童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不断把已有的经验和新经验联系在一起,在师幼共同协商中讨论、修正、生成活动方案,在戏剧情境下发展出更为丰富复杂的情境、人物和剧情,成为饶有趣味的主题教学和认知探险,经历一个丰富多彩的做中学过程。

  4、戏剧展演——记录成长,回顾主题

  教育戏剧的核心不是娱乐和扮演,而是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儿童亲历感受戏剧情境和角色,在戏剧情境中进行主题探索。教育戏剧注重戏剧情境中的行动研究过程,注重做中学,通过环境布置、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家园共育以及各科教学将戏剧情境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融合,实现主题教学目标。教育戏剧以戏剧为手段,台词、动作、道具、服装、布景、音响等工作,贯穿于教育戏剧的始末,在一遍遍试误修改中逐渐丰富完善起来,经历创生、体验、改进的循环提升过程。教育戏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生的过程,具有即时性特点,需要教师真实地即时记录教育情境和教育过程,尽量客观、准确地传递一定情境下儿童的探索、创生过程。教师通过持续、细心的观察,采用如笔记本、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不同的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活动进行原始材料的收集和记录。教师通过对课程实施记录的点点滴滴,使课程实施和儿童的成长可视化。课程可视化使得儿童具体的所说所为得以珍藏,见证儿童的发展,并以此作为儿童认知自我的媒介;同时,可视化记录也为成人提供了一个协助儿童保存记忆的重要工具;它提供给教师、家长与他人认识儿童和课程的详细资讯,成为获取大众反应与支持的有效途径。

  戏剧展演是儿童对戏剧理解的完整建构和呈现,整合、展示戏剧创作成果,也是对主题系列活动的回顾和总结。模拟剧场演出既是成果展示,又是教育过程。儿童在模拟剧场演出中,既把创作的戏剧展示给观众,又从中体验剧场演出中各种戏剧工作的合作。活动室、门厅、走廊、户外园地等都是儿童的剧场,家庭、社区也可以成为儿童进行戏剧展演的剧场。除了戏剧展演,教师还可以举办主题活动展,展示具有记录功能和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如问卷调查原件、环境布置、童言童趣、活动音像资料、幼儿作品、家园共育资料等。在主题结束后,教师还可以主题为单元,创建班级课程档案册,并将课程档案册放进图书阅览区,使它成为一本以儿童自己为主角的图画书,一本记录儿童成长的故事书,为儿童提供重新追寻自己成长足迹的机会,帮助儿童“重温”、回顾前期经历,为教师和儿童再次观看、回忆活动过程提供独特的机会,成为分享和复述记忆的交流媒介。

  幼儿园关于戏剧课题的教育随笔【第五篇】: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统整了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经验,因此,它既有助于促进幼儿身体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幼儿艺术领域以及其他领域能力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戏剧教育大多以节庆演出形式出现,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专门的戏剧课程。张金梅教授带领她的团队经过6年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以3~6岁幼儿戏剧素养启蒙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关键词是“表达、创作、表演”,它既强调戏剧是幼儿的表达方式之一,也强调戏剧是幼儿艺术创作的方式之一,它是对传统戏剧教育只重视戏剧表演的一种超越。为此,本刊特以专辑的形式介绍这一课程的内容、实施途径和教育策略,敬请关注。

  儿童具有戏剧天性。戏剧是儿童把握外部世界、认识自我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是以3~6岁儿童戏剧素养启蒙为核心价值追求的一种艺术课程,旨在引导儿童用戏剧手段表达自我、认识和理解世界,逐步丰富自己的经验,进而成为一个开放、会合作、有创造力的完整的人。

  一、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

  当我们把戏剧看成是幼儿表达自我、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时,戏剧教育的内容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表演”了。在戏剧教育课程中,表达、创作和表演构成了戏剧教育的内容,它们共同承担了对儿童的“戏剧素养启蒙”。

  1.戏剧表达

  戏剧表达是指儿童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在假想的情景中,以角色或非角色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儿童的戏剧表达从模仿、造型、控制和情感四个维度展开。

  这里的“模仿”是指用身体(或言语)对人、动物、事物各种特性及其细节进行动态性再现、复制的能力。小班幼儿主要模仿熟悉的人或动物。如模仿小兔子跳、小老鼠偷吃食物、妈妈对宝宝说话的温柔语气等。中班幼儿主要模仿常见的人物或动物,如模仿小鸭和母鸭散步、游泳、觅食的动作和神态,模仿绘本中狐狸要吃掉小猪时凶恶的表情和小猪害怕狐狸的表情,并能初步模仿常见的过生日、吃饭、洗澡等生活事件的过程。大班幼儿通过模仿学习一些新的经验,如餐厅礼仪等。在模仿过程中,幼儿需要调动以往的经验,并借助感官,用表情、动作、声音和言语表达出来。幼儿的模仿可以不完全相同,通常带有他们自己对模仿对象的理解,是他们自己特有的表达。

  这里的“造型”在对于身体而言时,是指用身体塑造静止形态的能力;在对于言语和声音而言时,更多的是指角色的音质,包括角色特有的音色、音速、语气和语调等特点。造型是静态的、瞬间的,是对身体运动的一种静止化,凸显瞬间的表情、动作、声音和言语特质及个性。小班幼儿可以是对熟悉的水果、小动物之类的造型:中班幼儿造型的范围和丰富程度都有所扩展,例如可以是大树和小鸟、顽皮的猴子和着急的老汉、富有爱心的爸爸和儿子等角色;大班幼儿的造型则更注重细节,比如海底世界里水草丛的不同形态、将军和士兵的不同表情、花木兰着女儿装和男儿装时的不同气质等。

  这里的“控制”是指对身体运动和言语的快慢、动静、轻重、高低、大小、远近等相对性的把握。戏剧表达不仅仅是张扬的,也是有一定约束力的。这种约束力被一定情景所规定,并彰显戏剧的张力。小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用动作表现快慢、轻重、高低、大小、长短等,用声音表现音量的大小等。中班幼儿对动作的轻重、方位等的表现都会有所控制。大班幼儿可增加对“远近”的控制,如用不同的音量表现小丑鱼远远地看见爸爸和回到爸爸身边时的情景。

  这里的“情感”是指基于情感体验与理解的角*情感共鸣与表现。情感贯穿于戏剧表达的全过程,在模仿、造型、控制过程中都伴随即时的情感体验、理解、共鸣。比较而言,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情感表现是按从简单到较为复杂、从外显到逐步内隐的规律变化的。

  2.戏剧创作

  戏剧创作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虚构的情景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可感知的行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幼儿戏剧与成人戏剧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成人戏剧倡导“剧本创作先行”理念,而幼儿戏剧是以“角色创作”(或角色塑造)为先,在角色造型、性格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创作情节和场景。

  就角色塑造而言,在一个场景中,从小班到大班,幼儿塑造的角色数量可由少到多。在小班,一个角色可与多个同一的角色互动。比如,小班戏剧主题活动“可爱的鼠小弟”,一个鼠小弟角色与多个幼儿扮演的大象(或猴子、长颈鹿等)互动。到大班,角色可增加到五六个。此外,从小班到大班,在角色塑造的内涵上可逐步从角色的外貌过渡到角色的行为特征、心理活动。比如,小班幼儿在扮演小兔、小熊、小老鼠时,只要能表现这些动物的体态、姿态即可,而大班幼儿扮演小丑鱼时就要表现出小丑鱼离家后各种复杂的情绪变化:开心、紧张、害怕、孤单、想念等。

  情节的创作要紧紧围绕戏剧冲突展开。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表现戏剧冲突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对戏剧冲突解决的不同看法.需要通过集体协商形成相对一致的观点。教师既可入戏,扮演其中的角色,以高支配的方式引导幼儿创作;也可出戏,不扮演任何角色。以低支配的方式帮助幼儿创作。前者更适合小年龄幼儿的戏剧创作或者有难度的戏剧创作,后者适合大年龄幼儿的戏剧创作或者难度不大的戏剧创作。例如,在中班戏剧主题活动“大树和小鸟”的情节创作环节,砍树人要砍树,破坏大树和小鸟的家园是冲突点,由此发展出了大树和小鸟失去了森林家园、小鸟寻找各种解决办法、砍树人变成种树人、大家重建美好森林家园等一系列情节。教师只为幼儿设计戏剧冲突,情节的发展需交给幼儿去创作。

  场景的创设是融入角色塑造和情节创作过程中的,即角色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出现的,随着情节的发展,场景也会有变化。“场景”需要一定的布景或装置来表现。但是,对于幼儿园戏剧教育而言,为了鼓励幼儿的想象,也为了教师的方便易行,场景可以完全是空的,教师和幼儿可通过共同协商,将一个活动空间想象成一个房间、一片草地、一片树林、一块田地等。教师和幼儿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标志将一个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场景,如用两条线表示河流,河流两岸的场景便自然形成;用一条线表示大门,门里门外的场景就此形成。

  3.戏剧表演

  戏剧表演在戏剧教育课程中有特殊的含义,它是指幼儿自己的“表演”:戏剧作品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创作的;“表演”发生在幼儿园的各种空间,而不是正式的剧场;在幼儿相对熟悉一个角色之后,角色是可以经常变化的,而不必像成人演员一样扮演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在一个班级中,演员与观众是流动的,而不是相互分离的;剧情细节可以让幼儿自由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表演,和成人演出的“儿童剧”有很大的不同。

  戏剧表演看起来是戏剧成果的展示,其实其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幼儿是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是如何与其他角色交流的,是如何恰当地处理舞台空间(上下场、站位和走位等)的,是如何与观众互动的。教师无需急于求成,更忌拔苗助长,而要基于幼儿戏剧经验的不断建构,帮助幼儿积累舞台表演经验。

  戏剧表演的样式(体裁)以音乐剧、木偶戏、哑剧、话剧为主。不同年龄的幼儿,戏剧表演的样式可不同,小班幼儿以音乐剧表演为主,初步开展话剧表演;中班继续开展音乐剧表演,丰富木偶戏、话剧表演经验;大班继续丰富音乐剧、木偶戏、话剧的表演经验,开始表演哑剧。这是对儿童戏剧能力和戏剧表演样式特性综合加以考虑的结果。学前儿童的戏剧表达多以肢体动作为主,言语表达难度较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借助乐曲、歌曲、舞蹈以及木偶等辅助手段。

  二、幼儿园戏剧教育的途径

  儿童戏剧教育作为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像美术教育、音乐教育那样进入幼儿园课程呢?结合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我们试着通过戏剧游戏、戏剧主题活动和戏剧工作坊三种途径将戏剧教育与幼儿园已有课程加以整合。

  1.戏剧游戏

  戏剧游戏是指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动作与表情、声音与语言进行感知、想象和表达的游戏活动。这一组织形态以其简短(3~5分钟左右)、有趣、灵活的特色,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主要可在幼儿一日生活的过渡、等待环节开展。此外,戏剧游戏也可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去,作为教学手段加以运用。例如,在绘本教学中,戏剧游戏的运用可以使幼儿对绘本人物、情节、主题的体验更立体,表达更生动,理解更深刻。

  2.戏剧主题活动

  戏剧主题活动是指围绕某一主题,依从幼儿的戏剧经验,师幼共同建构的一系列戏剧活动。它从戏剧表达(角色的体验与表达)开始,发展到戏剧创作(戏剧冲突的创作和问题的解决),最终形成戏剧表演。戏剧主题活动完全可以与幼儿园现有的主题活动课程整合。和其他主题活动一样,戏剧主题活动也需要进行主题墙和区域环境的创设、亲子活动的安排等。在时间安排上,一个主题大约可以进行4周左右。主题的导入、戏剧表达和戏剧创作需要2周时间,随后2周可进行戏剧表演。戏剧表演包括剧本完善、角色塑造以及开放式的舞台排演,也包括服装、道具准备和场景制作。当然,在这2周时间内,可以适当安排其他领域或主题的活动,以避免任务单一而给幼儿带来倦怠感。一个戏剧主题活动结束后,如果有幼儿仍然对戏剧表演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幼儿到表演区继续表演,以满足幼儿的需要。

  3.戏剧工作坊

  戏剧工作坊是指在专门的戏剧空间中,在区域活动时间,引导者带领少数幼儿(8~10名)围绕特定的主题,经由动作、声音、语言等共同创作戏剧的角色、情节和情景,并在创作过程中反映自身独特的经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儿童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如果说戏剧主题活动是为了适应当前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的需要,以集体教学为主,那么戏剧工作坊就是一种小组教学活动。戏剧工作坊的内容可以来自幼儿园正在实施的主题活动课程,也可以是戏剧活动自身的主题,还可以来自幼儿的各种生活事件。在这里,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尽情舒展,尝试各种表达方式;也有充足的时间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充分地与教师和同伴互动。每次工作坊的活动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

  三、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实施策略

  戏剧教育活动和其他领域活动的最大不同是,教师要经常与幼儿以角色的身份互动,要借助多种戏Tonothanneelands等人总结了70大类戏剧教学策略。我们结合幼儿戏剧经验建构的需要、教师组织幼儿戏剧活动的需要,通过实践验证,对这些戏剧教学策略作了筛选.并按角色、情节和场景这三个戏剧要素进行归类,归纳出以下常用的策略。

  1.角色塑造的策略

  “定格”。这是最为常见的角色塑造策略,幼儿经过思考后将角色动作、形态用静止的肢体、表情造型表现出来。

  “轮廓图”。这是指通过对角色的面部特征、服装、携带的工具等的描述、绘画和扮演,达成对角色外形以及行为方式的深度理解和表达。例如,中班幼儿对砍树人轮廓图的描述有:大嘴巴、大眼睛、大胡子,脸上有脏东西;穿着牛仔衣、牛仔裤、皮马甲;扛着斧头,提着锯子,背着绳子,等等,教师一边倾听一边画出来,由此幼儿想象中的砍树人形象就变成了画面,幼儿可据此扮演。

  “雕塑家”。这是指参与者将他人“塑造"成一个雕像,以反映自身对特定主题及人们的想法。参与者在摆弄他人肢体“塑造”“雕像”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对角色外形、姿态的认识和理解。

  “全班/小组扮演”。这是指全班或一个小组扮演同一个角色,以满足所有幼儿的参与欲望,同时缓解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的紧张感。

  2.情节创作的策略

  “教师入戏和出戏”。这是指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创作情节,是最常见的以角色带动情节创作的策略。

  “坐针毡”。这是指某个人(教师或幼儿)扮演角色,接受其他人的询问。扮演者可以坐在特定位子(“针毡”)、穿上某件衣服,或拿着某个物品来示意所扮演的角色。比如,教师或幼儿扮演的“狐狸”戴上狐狸的帽子坐“针毡”,“小猪们”对狐狸提出有关会不会吃掉自己的问题,在狐狸与小猪的对话中呈现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良心巷”。这是指全体参与者分成两列,中间留有一个角色可以通过的空间,这个角色穿过这条“巷子"时,其他参与者以某角色或自己的身份提出意见和看法,或者说出对该角色的想法。

  “神秘之物”。这是指以物品的象征性来引出情节,比如一把钥匙象征着权力,那么它会是谁的钥匙?谁也想要拥有这把钥匙?

  “会议或仪式典礼”。这是指以举办会议或者按仪式典礼的特定程序设计情节的发展。

  3.场景创设的策略

  场景创设的策略通常与角色创作和情节创作的策略一起使用。

  “镜像画面”。这是指运用肢体形态,集体复制出一个视像画面,从而具体呈现某个生活场景或事件。其中既可以有对角色造型的创作,也可以有对场景的展现。比如,几个幼儿可以合作用肢体表现有山、有水、有花草、有树木的森林家园。

  “故事地图”。这是指想象与描画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行进路线、活动场景,这里既有情节的创作,也有对每一个情节发展的场景的描画。比如,幼儿绘制的小花鸭迷路后的路线图上有草地、树林、小河、小花鸭的家等,并说出了小花鸭经过这些场景时发生的故事,随后参考此故事地图作了即兴表演。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不仅可以成为幼儿园艺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幼儿园整个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了戏剧教育的幼儿园课程,是更加完整的课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