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三日行之二:李家山和西湾村

浏览 14

  7点钟起床略修整即上路,去往李家山。

  沿着黄河一条大路,路弯弯跟着水弯弯,水弯弯那两岸的山也是一起拐弯,就像是这黄河的警卫队,一路护卫着黄河。

  左手山势高俊,有小白杨林依着山脚,林间透着朝阳束束光线,强有力地穿透浅浅的林子,把刚生长的小白杨那纤细的身影映在山石间。右手是黄河,那河床大片大片的干涸了,有人在那里耕作,种下蔬菜一行行一垄垄一片片。远处是山,黄土多于树木。

  一路走着,没人影没声音,偶有摩托车飞驰而过,驮着大箱大包的。我走在大路中间不时为自己窈窕的身影拍照,阳光投射下越显得好长的一双腿。呵呵。我跳跃我吟唱,快乐轻松,不觉走了个把小时,看到了李家山的路牌。

  上山,一路上山。一层层山一段段路都有住家。有树有菜也有花。依山势而建的一层层一排排一孔孔窑洞,拱形的门,拱形的窗贴着窗花,院落干干净净的,院墙上砌进了一排排泥土烧制的大缸,在阳光下黄灿灿亮锃锃的,把这光反射到了院子里村路上,也反射到对面的山崖人家。当然也有少数破落失修久无人居住的老窑洞,朽木门窗,杂草遍地。山这边山那边中间隔着深深的山沟,隔山的人在说活还听得真切呢!但是要见面恐怕得先下山十里八里再上山八里十里的。这倒让我想到了隔着深沟对歌的陕北妹子和她的情哥哥。 一路上山一路望景拍照。遇到写生的学生们,但很少遇到游人。

  山谷里太阳显得格外亲切。那样慷慨地铺洒在山山树树沟沟壑壑。那山影树影和门前的花都给农家点缀上色彩,加上几个写生的年轻人活蹦乱跳的让这古老的黄土高原上也显出了生机。

  为了赶时间去趟西湾村,冒一回险找了一辆摩托车在险峻的山路上蜿蜒急拐飞下,倒是站在远眺碛口古镇的位置,才倍感此处生活的不易。山环绕了整个村镇,一山更比一山高。途经村里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而只见那些身体稍显佝偻面色黢黑的中老年人驻守着家园,在干涸的河床,在沟边的坡地,开垦种植,摘吃自己收获的果蔬,卖出盈余补贴家用,也许还要供养远方上学的儿女,年复一年。

  从李家山到西湾村是要经过碛口古镇的。西湾村的民居很有有些特色。

  西湾村距黄河古镇碛口仅一公里之遥,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座西北向东南。当地人说,西湾村当年选址是依据传统的风水学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进行的。村落的主体部分建在两座石山中间,民居建筑群坐落在三十度的斜坡上,层层叠叠,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最高处可达六层。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给人以和谐秀美、浑然天成之感。湫水河静静的从村前流过,见证了西湾村的创建、兴盛和衰落。西湾村的起源和当年的水陆码头碛口的兴起有着不解之缘。

  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人分别依这五条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扩展。每条竖巷里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只要进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村内的横向交通,更有利于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巷子的地面用石块铺砌,两侧有石护墙,有的地方还建有堞楼和供巡视的墙道。早先村子的外围建有封闭的村墙,只是如今都已塌毁了。当年,整个村子如同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只在村南段建有三座寓意为天、地、人的大门。显然,古村西湾对外部世界来说是封闭的、内向的,而对于大家庭的生活方式而言是开放的、外向的,折射出对外防御、对内聚合向心的传统心态。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

  在村口遇到夫妇二人,随之进院吃了中午饭:豆面抿节儿,清拌苦苦菜。与他们聊天。得知这个村子很早是往来于甘肃内蒙陕西到天津等黄河以北以东做生意人的家眷所在地。一公里之外的黄河段已是行船相对安全并不得不上岸的地方。再往前去200公里左右便是壶口瀑布,水流急落差大。另外,村边的湫水河连接着黄河,便于把货物转运到陆地。于是西湾村就成了歇脚休息转运货物的地方。

  进村去看了那些砖雕精细依山设计巧妙的五条街,房子毗邻着房子院子接着院子,上下错落又相连,假山势借风水。但几乎没碰到什么人,无论游人还是村民。整个村子静悄悄的。

  太阳明艳照在古村落的树上墙上院落,五月的风柔情地吹拂着我的脸。顿觉穿越,已恍惚眼晕,竟幻觉身边是那些大褂长袍牵骡饮马的生意人了。


相关文章